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3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关于开封文化的研究 | 第10页 |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 第10-12页 |
·关于开封地区的拳种研究 | 第12-13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访谈法 | 第13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13-14页 |
·逻辑判断法 | 第14页 |
3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的界定 | 第14-17页 |
·开封武术文化的研究范围 | 第14-17页 |
·“开封”称谓的历史变迁 | 第14-15页 |
·开封之地理概貌 | 第15页 |
·开封地域文化的形成 | 第15-17页 |
·开封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4 古代开封武术文化 | 第17-24页 |
·战火、洪水袭扰下的旱地农业文化土址 | 第17-18页 |
·政治、经济因素对开封武术发展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东京梦华:古代开封武术文化的鼎盛时期 | 第19-23页 |
·军事武术文化现象 | 第19-20页 |
·竞技、娱乐武术文化现象 | 第20-22页 |
·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武术元素 | 第22-23页 |
·民俗厚土上的武术气象 | 第23-24页 |
5 近现代开封武术文化 | 第24-28页 |
·民间武术社团组织的兴起 | 第24-25页 |
·省立国术馆对开封武术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武术竞赛对开封武术文化的推动 | 第26-27页 |
·武术理论研究对开封武术文化的提升 | 第27页 |
·杞县国术馆的兴衰 | 第27-28页 |
6 当代开封武术文化 | 第28-32页 |
·竞技武术的发展 | 第29-30页 |
·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发展 | 第30-31页 |
·武术在高校的发展 | 第31-32页 |
7 峨眉拳 | 第32-38页 |
·峨眉拳的源流和发展 | 第32-33页 |
·峨眉拳的行为模式 | 第33-34页 |
·峨眉拳的传承方式 | 第33页 |
·峨眉拳的习武场地 | 第33-34页 |
·峨眉拳的类别 | 第34页 |
·峨眉拳的本体模式 | 第34-36页 |
·峨眉拳的运动力度 | 第34-35页 |
·峨眉拳的运动节奏 | 第35页 |
·峨眉拳的运动方法 | 第35页 |
·峨眉拳的拳谱特点 | 第35-36页 |
·峨眉拳动作名称特点 | 第36页 |
·峨眉拳的文化特色 | 第36-38页 |
·突出的技击功用 | 第36页 |
·浓厚的宗教色彩 | 第36-37页 |
·别具一格的女子武术 | 第37-38页 |
8 查拳 | 第38-43页 |
·查拳的源流和发展 | 第38-39页 |
·查拳的行为模式 | 第39-40页 |
·传承方式 | 第39-40页 |
·习武时间与场地 | 第40页 |
·查拳的类别 | 第40-41页 |
·查拳的本体模式 | 第41-42页 |
·查拳的套路形态特点 | 第41页 |
·查拳拳谱、歌诀、口诀特点 | 第41-42页 |
·查拳动作名称特点 | 第42页 |
·查拳的文化特色 | 第42-43页 |
·此拳出自教门中 | 第42-43页 |
·“取百家之长,破门户之见”的创拳精神 | 第43页 |
9 结论 | 第43-45页 |
·开封武术文化的概念 | 第43-44页 |
·古代开封武术文化的特征 | 第44页 |
·近现代开封武术文化的特征 | 第44页 |
·当代开封武术文化的特征 | 第44页 |
·个案拳种的文化分析 | 第44-45页 |
10 致谢 | 第45页 |
11 注释 | 第45-49页 |
12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