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固凹陷旧州—琥珀营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工区概况 | 第10-12页 |
1.3 隐蔽油气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华北油田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分析 | 第16-39页 |
2.1 层序界面特征 | 第16-22页 |
2.1.1 地震上的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18-19页 |
2.1.2 钻/测井及沉积学的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19-20页 |
2.1.3 体系域和密集段分析 | 第20-21页 |
2.1.4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识别标志 | 第21-22页 |
2.2 重点井层序地层评价 | 第22-33页 |
2.2.1 泉63 井层序地层特征 | 第22-25页 |
2.2.2 泉78 井层序地层特征 | 第25-27页 |
2.2.3 州16x井层序地层特征 | 第27-28页 |
2.2.4 其他关键井的层序地层特征 | 第28-33页 |
2.3 连通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33-34页 |
2.4 层序地层模式及砂体预测 | 第34-35页 |
2.5 沉积相分析与坡折带识别 | 第35-39页 |
2.5.1 沉积相分析 | 第35-37页 |
2.5.2 坡折带识别与扇形沉积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构造解释评价分析 | 第39-50页 |
3.1 构造评价解释流程 | 第39-40页 |
3.2 关键井地层对比及层位标定 | 第40-42页 |
3.2.1 地层地层对比 | 第40-41页 |
3.2.2 层位标定与成图 | 第41-42页 |
3.3 断层识别方法 | 第42-43页 |
3.3.1 断层展布构造评价解释 | 第42页 |
3.3.2 方差体技术识别断层 | 第42-43页 |
3.4 旧州-琥珀营地区构造特征分析 | 第43-50页 |
3.4.1 主要断裂体系 | 第44页 |
3.4.2 总体构造特征 | 第44页 |
3.4.3 局部构造样式 | 第44-45页 |
3.4.4 主要目的层构造特征概述 | 第45-48页 |
3.4.5 构造特征对比分析 | 第48页 |
3.4.6 有利局部构造描述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预测 | 第50-58页 |
4.1 储盖组合及储层孔渗特征 | 第50-52页 |
4.2 储层预测 | 第52-58页 |
4.2.1 声波测井曲线标准化及其重构处理 | 第52-53页 |
4.2.2 旧州-琥珀营地区储层反演 | 第53-56页 |
4.2.3 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 第56-58页 |
第五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 第58-62页 |
5.1 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 | 第58-59页 |
5.2 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模式 | 第59-62页 |
第六章 含油气隐蔽圈闭优选及预测 | 第62-70页 |
6.1 隐蔽油气藏滚动勘探前景和潜力资源评价 | 第62-63页 |
6.1.1 油气资源勘探潜预测 | 第62页 |
6.1.2 构造破碎复杂结构特征 | 第62-63页 |
6.1.3 构造及隐蔽圈闭复杂共生特征 | 第63页 |
6.2 有利含油气隐蔽圈闭评价 | 第63-64页 |
6.2.1 目标优选的原则 | 第63页 |
6.2.2 有利勘探区域优选及评价 | 第63-64页 |
6.3 有利滚动目标优选及评价 | 第64-70页 |
6.3.1 有利开发建产目标优选评价 | 第64-67页 |
6.3.2 有利滚动增储目标评价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