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18-2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1-28页 |
1.1.1 颗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作用过程 | 第21-23页 |
1.1.2 人工纳米颗粒及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 第23-24页 |
1.1.3 颗粒物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1.1.4 颗粒物的致毒机理 | 第26-2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1.2.1 人工纳米颗粒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28-30页 |
1.2.2 大气中PM_(2.5)吸入毒性研究 | 第30-32页 |
1.2.3 生物质燃烧源PM_(2.5)吸入毒性研究 | 第32-34页 |
1.2.4 颗粒物生物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36-39页 |
第2章 氧化锌对乐果引起小鼠毒性的影响 | 第39-49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39页 |
2.2.2 实验动物的处理 | 第39-40页 |
2.2.3 血清生化参数测试 | 第40页 |
2.2.4 病理切片实验 | 第40页 |
2.2.5 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第40页 |
2.2.6 胆碱酯酶(CHE)活性测试 | 第40页 |
2.2.7 Zn和DM的生物分布 | 第40页 |
2.2.8 纳米颗粒稳定性测试 | 第40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1-48页 |
2.3.1 脏器系数 | 第41-42页 |
2.3.2 Zn和DM在生物分布上的联合效应 | 第42-43页 |
2.3.3 联合作用对肝、肾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 联合作用对胆碱酯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联合作用对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6 nano ZnO(bulk ZnO)在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锌掺杂四氧化三铁口服暴露下运转至脾脏机制 | 第49-5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2.1 试剂 | 第49页 |
3.2.2 DMSA-Zn_(0.4)Fe_(2.6)O_4的合成和表征 | 第49-50页 |
3.2.3 动物实验 | 第50页 |
3.2.4 血液常规及脾脏铁锌含量分析 | 第50页 |
3.2.5 组织病理学及细胞亚显微结构分析 | 第50页 |
3.2.6 脾脏共聚焦拉曼显微镜分析 | 第50页 |
3.2.7 交流磁化率测量 | 第50-51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3.3.1 DMSA-Zn_(0.4)Fe_(2.6)O_4表征 | 第51页 |
3.3.2 DMSA-Zn_(0.4)Fe_(2.6)O_4对肠胃和血液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3 DMSA-Zn_(0.4)Fe_(2.6)O_4在脾脏中聚集 | 第53-54页 |
3.3.4 脾脏中DMSA-Zn_(0.4)Fe_(2.6)O_4的磁性表征 | 第54-55页 |
3.3.5 脾脏中DMSA-Zn_(0.4)Fe_(2.6)O_4的生物转化 | 第55页 |
3.3.6 脾脏中DMSA-Zn_(0.4)Fe_(2.6)O_4的结晶学特征 | 第55-56页 |
3.4 结果讨论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埃洛石纳米管气溶胶吸入毒性 | 第59-9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基于超声粉碎-黏度梯度法的埃洛石纳米管的分离纯化 | 第59-72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60-69页 |
4.2.3 结果讨论 | 第69-72页 |
4.2.4 结论 | 第72页 |
4.3 埃洛石纳米管的吸入毒性及海藻糖抑毒机制研究 | 第72-94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4.3.2 结果和讨论 | 第75-93页 |
4.3.3 结论 | 第93-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生物质秸秆PM_(2.5)对小鼠的呼吸系统毒性 | 第95-105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5.2.1 生物质燃烧烟气在线动物暴露系统设计 | 第95页 |
5.2.2 暴露系统试验工况测试 | 第95页 |
5.2.3 生物质燃烧烟气的动物暴露实验 | 第95-96页 |
5.2.4 小麦秸秆前处理及表征 | 第96页 |
5.2.5 PM_(2.5)采集及表征 | 第96-97页 |
5.2.6 氧化应激水平测试 | 第97页 |
5.2.7 炎症反应分析 | 第97页 |
5.2.8 免疫组化分析 | 第97页 |
5.2.9 细胞亚显微结构分析 | 第97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97-104页 |
5.3.1 生物质燃烧烟气在线动物暴露系统 | 第97-98页 |
5.3.2 小麦秸秆的性质表征 | 第98-99页 |
5.3.3 生物质燃烧烟气在线动物暴露系统工况选择 | 第99-100页 |
5.3.4 生物质燃烧产生PM_(2.5)的理化性质 | 第100-101页 |
5.3.5 生物质燃烧产生PM_(2.5)的毒性 | 第101-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合肥市大气PM_(2.5)的细胞毒性 | 第105-117页 |
6.1 引言 | 第10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6.2.1 颗粒物采集 | 第105页 |
6.2.2 颗粒物提取 | 第105-106页 |
6.2.3 颗粒物表征 | 第106页 |
6.2.4 细胞培养和暴露实验 | 第106-107页 |
6.2.5 细胞活力测试 | 第107页 |
6.2.6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 第107页 |
6.2.7 细胞亚显微结构分析 | 第107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07-115页 |
6.3.1 颗粒物性质表征 | 第107-109页 |
6.3.2 不同溶剂提取下颗粒物的形态表征 | 第109-110页 |
6.3.3 双溶剂提取法效率 | 第110-111页 |
6.3.4 大部分多环芳烃被二氯甲烷提取 | 第111-112页 |
6.3.5 H_2O和CH_2Cl_2的提取产物具有协同增强的毒性 | 第112-114页 |
6.3.6 颗粒物毒性研究方法的改进 | 第114-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17-118页 |
7.2 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