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26页 |
1.1.1 蓝片岩相变质作用 | 第12-15页 |
1.1.2 Rodinia-Gondwana超大陆旋回 | 第15-19页 |
1.1.3 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 | 第19-23页 |
1.1.4 乌什-阿克苏地区蓝片岩及相关地质体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3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1.3 工作量与创新点 | 第30-32页 |
1.3.1 工作量 | 第30-31页 |
1.3.2 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区域前寒武纪地质背景 | 第32-40页 |
2.1 区域前寒武纪变质岩 | 第32-36页 |
2.2 区域前寒武纪沉积地层 | 第36-37页 |
2.3 区域前寒武纪岩浆活动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蓝片岩地体构造变形分析 | 第40-49页 |
3.1 乌什地区蓝片岩地体构造变形 | 第40-45页 |
3.2 阿克苏地区蓝片岩地体构造变形 | 第45-48页 |
3.3 各期次构造变形的年代限定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乌什地区蓝片岩原岩研究 | 第49-6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4.2 剖面及样品描述 | 第50-52页 |
4.3 地球化学与锆石CL、U-Pb年龄结果 | 第52-56页 |
4.3.1 地球化学 | 第52-54页 |
4.3.2 锆石CL | 第54-56页 |
4.3.3 锆石U-Pb年龄 | 第56页 |
4.4 乌什地区蓝片岩原岩讨论 | 第56-59页 |
4.4.1 乌什地区蓝片岩原岩性质 | 第56-57页 |
4.4.2 乌什地区蓝片岩原岩产出的构造背景 | 第57-59页 |
4.5 乌什地区蓝片岩原岩年龄 | 第59-61页 |
4.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阿克苏群与巧思布拉克组的关系 | 第62-85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62-66页 |
5.2 剖面及样品描述 | 第66-67页 |
5.2.1 乌什地区 | 第66-67页 |
5.2.2 尤尔美那克地区 | 第67页 |
5.3 地球化学及锆石CL、U-Pb年龄结果 | 第67-72页 |
5.3.1 地球化学 | 第67-69页 |
5.3.2 锆石CL图像 | 第69-70页 |
5.3.3 锆石U-Pb年龄 | 第70-72页 |
5.4 源区 | 第72-77页 |
5.4.1 地球化学物源特征 | 第72-75页 |
5.4.2 锆石物源特征 | 第75-77页 |
5.5 沉积构造背景 | 第77-80页 |
5.6 年代学讨论 | 第80-82页 |
5.7 塔里木克拉通与新元古代超大陆关系 | 第82-83页 |
5.8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基性岩时代探讨 | 第85-103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85-88页 |
6.2 野外地质及样品描述 | 第88-92页 |
6.2.1 侵入阿克苏群未变质基性岩墙 | 第88-89页 |
6.2.2 苏盖特布拉克组顺层基性岩 | 第89-92页 |
6.3 地球化学及~(40)Ar/~(39)Ar年代学结果 | 第92-97页 |
6.3.1 苏盖特布拉克组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 | 第92-94页 |
6.3.2 ~(40)Ar/~(39)Ar年代学 | 第94-97页 |
6.4 基性岩形成时代 | 第97-99页 |
6.4.1 侵入阿克苏群基性岩墙的年龄 | 第97-98页 |
6.4.2 苏盖特布拉克组基性岩的年龄 | 第98-99页 |
6.5 苏盖特布拉克组基性岩:玄武岩还是层状侵入体? | 第99-100页 |
6.6 基性岩指示的构造意义 | 第100-102页 |
6.6.1 745 Ma的基性岩墙指示的构造意义 | 第100-101页 |
6.6.2 ~521 Ma的基性岩指示的构造意义 | 第101-102页 |
6.7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讨论与主要结论 | 第103-107页 |
7.1 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 第103-105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40页 |
附录 | 第140-172页 |
A.1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0页 |
A.2 发表论文 | 第140-142页 |
A.3 附表 | 第142-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