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天文学论文--太阳系论文--行星、卫星、彗星、流星、陨星论文--小行星论文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小行星特性分析第10页
        1.2.2 小行星探测和采样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3 地面碎岩技术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7-18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章节安排第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20页
第2章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方法设计第20-31页
    2.1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方法的总体采样方案设计第20-24页
        2.1.1 超临界流体第21-23页
        2.1.2 膨胀碎岩方法中的加热方式第23-24页
    2.2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器的结构设计第24-30页
        2.2.1 容器装置的结构设计第24-25页
        2.2.2 进出流体装置的结构设计第25-26页
        2.2.3 爆破装置的结构设计第26-28页
        2.2.4 膨胀装置的结构设计第28-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器的参数计算第31-47页
    3.1 超临界水的热力学计算第32-37页
    3.2 储水压力容器的参数计算第37-41页
        3.2.1 储水压力容器的容积计算第37-38页
        3.2.2 储水压力容器的壁厚计算第38-41页
        3.2.3 储水压力容器内单位水吸收的热量的计算第41页
    3.3 回转钻具中感应加热装置的参数计算第41-45页
        3.3.1 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第42页
        3.3.2 感应加热频率的计算第42-43页
        3.3.3 电流穿透深度的计算第43-44页
        3.3.4 感应线圈的设计第44页
        3.3.5 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小行星快速膨胀碎岩器关键部件的有限元仿真第47-55页
    4.1 储水压力容器的应力仿真分析第47-50页
        4.1.1 模型的简化第47页
        4.1.2 模型的材料参数第47页
        4.1.3 模型边界条件及载荷第47-48页
        4.1.4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单元类型第48页
        4.1.5 模型的可视化结果第48-50页
    4.2 膨胀筒的弹塑性仿真分析第50-54页
        4.2.1 膨胀筒模型的导入第51页
        4.2.2 模型的材料参数第51页
        4.2.3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载荷第51-52页
        4.2.4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单元类型第52页
        4.2.5 模型的可视化结果第52-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暧昧到和解--丁尼生宗教思想变化历程研究
下一篇:110k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