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工业废水渗坑的风险评价及渗坑废水处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含重金属酸性工业废水渗坑废水来源及其危害 | 第8-12页 |
1.2.1 含重金属酸性工业废水渗坑废水来源 | 第8-10页 |
1.2.2 含重金属酸性工业废水渗坑的危害 | 第10-12页 |
1.3 风险评价方法及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 | 第12-18页 |
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12-14页 |
1.3.2 生态风险评价 | 第14-15页 |
1.3.3 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1.3.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典型工业废水渗坑污染特征调研分析 | 第20-36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0页 |
2.1.2 金属离子及其他指标的测定 | 第20-22页 |
2.1.3 水质排放标准的选择 | 第22页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 工业废水渗坑A污染特征调研分析 | 第23-27页 |
2.2.1 水样及土壤的采集与保存 | 第23-25页 |
2.2.2 工业废水渗坑A水体污染物分析 | 第25-26页 |
2.2.3 工业废水渗坑A底泥污染物分析 | 第26-27页 |
2.3 工业废水渗坑B污染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水样及土壤的采集与保存 | 第27-28页 |
2.3.2 工业废水渗坑B水体污染物分析 | 第28-31页 |
2.3.3 工业废水渗坑B土壤污染物分析 | 第31-32页 |
2.4 工业废水渗坑C污染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2.4.1 水样及土壤的采集与保存 | 第32-33页 |
2.4.2 工业废水渗坑C水体污染物分析 | 第33-34页 |
2.4.3 工业废水渗坑C土壤污染物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工业废水渗坑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36-50页 |
3.1 工业废水渗坑A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36-43页 |
3.1.1 风险识别 | 第36页 |
3.1.2 暴露评估 | 第36-38页 |
3.1.3 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 第38-40页 |
3.1.4 风险评价 | 第40-43页 |
3.2 工业废水渗坑B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43-47页 |
3.2.1 风险识别 | 第43-44页 |
3.2.2 暴露评估 | 第44页 |
3.2.3 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 第44-45页 |
3.2.4 风险评价 | 第45-47页 |
3.3 工业废水渗坑C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47-49页 |
3.3.1 风险识别 | 第47页 |
3.3.2 暴露评估 | 第47页 |
3.3.3 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 第47-48页 |
3.3.4 风险评价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0-56页 |
4.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概述 | 第50-51页 |
4.2 工业废水渗坑A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1-53页 |
4.3 工业废水渗坑B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3-54页 |
4.4 工业废水渗坑C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工业废水渗坑中酸性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研究 | 第56-68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5.2 实验理论基础 | 第56-58页 |
5.3 中和沉淀法处理 | 第58-63页 |
5.3.1 反应液pH与金属离子浓度的关系 | 第58-61页 |
5.3.2 中和药剂投加量与出水pH的关系 | 第61页 |
5.3.3 反应液pH与出水pH的关系 | 第61-62页 |
5.3.4 不同中和药剂沉降性能对比 | 第62-63页 |
5.4 混凝剂对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臭氧氧化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