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基于VaR模型的互联网金融收益风险度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导论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主要意义第11-13页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2.1 主要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框架第14页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第15-17页
        1.4.1 研究的特色第15-16页
        1.4.2 不足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7-20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7-18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8-19页
    2.3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第20-34页
    3.1 互联网金融概述第20-26页
        3.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第20-21页
        3.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第21-22页
        3.1.3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第22-25页
        3.1.4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第25-26页
    3.2 收益风险概述第26-27页
        3.2.1 收益风险的定义第26页
        3.2.2 收益风险的特点第26页
        3.2.3 收益风险的成因第26-27页
    3.3 VaR模型第27-30页
        3.3.1 VaR模型理论介绍第27-28页
        3.3.2 VaR模型的推导第28-29页
        3.3.3 非参数估计法介绍第29-30页
        3.3.4 模型的应用和优点第30页
    3.4 VaR模型的修正第30-33页
        3.4.1 CreditRisk+模型第30-31页
        3.4.2 超阈值模型(POT)第31-33页
    3.5 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实证分析第34-41页
    4.1 数据预处理第34-37页
        4.1.1 互联网业务数据收集第34页
        4.1.2 计算收益率第34-36页
        4.1.3 检验收益率第36-37页
    4.2 CreditRisk+模型的应用第37-38页
    4.3 POT模型拟合第38-39页
        4.3.1 确定阈值并拟合第38页
        4.3.2 拟合程度检验第38-39页
    4.4 计算检验收益率的VaR第39-40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第5章 结论、政策与建议第41-44页
    5.1 结论第41-42页
    5.2 政策与建议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发展下个人信用风险研究
下一篇:“营改增”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研究--以中国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