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

内容提要第1-9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3页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第9-1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压力第10-11页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冲突与困境第11-12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危机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15-17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论文结构第16-17页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历史与逻辑的必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构建第19-55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背景第19-22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第19-20页
     ·全球生态危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运动第20页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第20-21页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价值观危机第21-22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第22-33页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第22-2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第27-31页
     ·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理论成果第31-3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第33-40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第33-34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34-37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完善第37-38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第38-40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较第40-48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第40-4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第43-45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第45-48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第48-55页
     ·人本主义的自然观第48-50页
     ·社会中介的科技观第50-51页
     ·生态生产的经济观第51-52页
     ·批判性的社会文化观第52-55页
第3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第55-75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前提与基础第55-62页
     ·从技术批判到社会批判第55-58页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第58-60页
     ·生态政治学的研究路径第60-62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内蕴的挖掘与重构第62-71页
     ·佩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理解第62-64页
     ·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内蕴的诠释第64-66页
     ·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校正第66-68页
     ·施密特的非本体论唯物主义第68-71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与方法基础第71-75页
     ·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与批判精神第71-72页
     ·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主线第72-7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与共同理想第73-75页
第4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生态域的追求第75-107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成因分析第75-89页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第75-78页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第78-80页
     ·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第80-83页
     ·控制自然的观念与生态危机第83-87页
     ·经济理性与生态危机第87-89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第89-102页
     ·生态政治战略第89-92页
     ·新的环境道德观第92-95页
     ·安全的科技运用第95-97页
     ·需求理论的重建与“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第97-101页
     ·遵循生态理性第101-102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诠释第102-10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冲突视角下的人性异化分析第102-103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理论第103-105页
     ·平等的生命交流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第105-107页
第5章 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态域的目标第107-129页
   ·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第107-111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社会转向与拓展第107-109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态域的核心价值观第109-111页
   ·社会生态域变革的基本要求第111-121页
     ·实现“生产性正义”价值理念第111-112页
     ·政治上实行非集中化的基层民主第112-114页
     ·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第114-117页
     ·文化上创建新型社会主义文化第117-119页
     ·人性解放的社会环境第119-121页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第121-129页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121-124页
     ·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第124-126页
     ·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与过渡第126-129页
第6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第129-145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第129-137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关联性第129-132页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第132-137页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内蕴与实践要求第137-145页
     ·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137-139页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涵与价值第139-141页
     ·树立坚定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立场第141-143页
     ·贯彻理性务实的战略对策第143-145页
结论第145-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154页
论文摘要第154-157页
ABSTRACT第157-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向文化批判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
下一篇: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