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地震作用下巨—子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巨型框架结构 | 第10-12页 |
1.2.1 巨型框架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 第10-11页 |
1.2.2 巨型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巨-子隔震结构体系 | 第12-14页 |
1.3.1 巨-子隔震结构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2 巨-子隔震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近场地震动 | 第14-18页 |
1.4.1 近场地震动定义 | 第14-15页 |
1.4.2 近场地震动特点 | 第15-17页 |
1.4.3 近场地震下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近场地震下巨-子隔震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19-54页 |
2.1 巨-子抗震结构、隔震结构方案 | 第19-24页 |
2.2 巨-子抗震结构、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24-26页 |
2.2.1 结构单元的模拟 | 第24页 |
2.2.2 隔震支座单元简介与模拟 | 第24-26页 |
2.3 隔震层验算 | 第26-34页 |
2.3.1 隔震支座压应力验算 | 第26-28页 |
2.3.2 隔震层弹性恢复力验算 | 第28-29页 |
2.3.3 隔震层位移验算 | 第29-34页 |
2.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4-38页 |
2.5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38-46页 |
2.5.1 主框架位移 | 第38-40页 |
2.5.2 主框架绝对加速度 | 第40-41页 |
2.5.3 子框架各层位移 | 第41-44页 |
2.5.4 子框架各层绝对加速度 | 第44-46页 |
2.6 近、远场地震下隔震结构反应对比 | 第46-52页 |
2.6.1 地震波的选择 | 第47-49页 |
2.6.2 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49-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巨-子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 | 第54-76页 |
3.1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54-55页 |
3.1.1 试验研究的目的 | 第54页 |
3.1.2 试验研究的内容 | 第54-55页 |
3.2 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 | 第55-58页 |
3.2.1 试验模型相似关系的确定 | 第55页 |
3.2.2 试验模型简介 | 第55-58页 |
3.3 试验加载方案 | 第58-65页 |
3.3.1 传感器布置 | 第58-59页 |
3.3.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9-62页 |
3.3.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62-65页 |
3.3.4 试验工况 | 第65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73页 |
3.4.1 模型结构周期 | 第65-66页 |
3.4.2 主框架地震反应 | 第66-69页 |
3.4.3 子框架地震反应 | 第69-72页 |
3.4.4 结构基底剪力 | 第72页 |
3.4.5 隔震层位移 | 第72-73页 |
3.5 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 | 第73-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附加阻尼器的巨-子隔震结构分析 | 第76-89页 |
4.1 主、子框架碰撞分析 | 第76-81页 |
4.1.1 接触单元分析法 | 第76-77页 |
4.1.2 主、子框架碰撞分析 | 第77-81页 |
4.2 阻尼器布置方案与参数的确定 | 第81-82页 |
4.3 附加阻尼器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82-85页 |
4.3.1 主框架地震反应 | 第82-83页 |
4.3.2 子框架地震反应 | 第83-84页 |
4.3.3 隔震层位移反应 | 第84-85页 |
4.4 黏滞阻尼器动力参数的影响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一、结论 | 第89-90页 |
二、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