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选题缘由第15-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1.1.2.1 交互理念第16页
            1.1.2.2 展示空间第16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1.3.2 研究意义第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9页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第二章 交互理念及其作用于展示空间设计中产生的影响第23-35页
    2.1 交互设计理念概述第23-28页
        2.1.1 交互设计概念第23-24页
            2.1.1.1 交互设计起源与发展第23页
            2.1.1.2 人机交互基本方式第23-24页
        2.1.2 交互设计理念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扩展运用第24-26页
            2.1.2.1 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理念第25页
            2.1.2.2 交互设计三要素第25-26页
        2.1.3 交互设计理念核心目标第26-28页
    2.2 交互理念对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第28-32页
        2.2.1 空间本身的展示作用第28页
        2.2.2 从参观者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第28-30页
            2.2.2.1 参观者的认知习惯第28-29页
            2.2.2.2 参观者的认知负荷第29页
            2.2.2.3 参观者的情绪塑造第29-30页
        2.2.3 从现代展示手段出发进行设计第30-32页
            2.2.3.1 基于多媒体与交互式展示设备第30-31页
            2.2.3.2 基于沉浸式虚拟展示第31-32页
    2.3 交互理念下展示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第32-33页
        2.3.1 空间尺度第32页
        2.3.2 空间序列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现代展示活动新特征第35-49页
    3.1 展示活动的发展第35-39页
        3.1.1 展示活动的发展历程第35-37页
            3.1.1.1 萌芽阶段第35页
            3.1.1.2 发展阶段第35-36页
            3.1.1.3 繁盛阶段第36-37页
        3.1.2 展示活动类别及特征第37-39页
            3.1.2.1 以尺度规模为依据第37页
            3.1.2.2 以展示性质为依据第37-38页
            3.1.2.3 以展示内容为依据第38-39页
    3.2 现代展示活动特征的转变第39-41页
        3.2.1 参观者性质的转变第39-40页
        3.2.2 展示方式与手段的转变第40-41页
            3.2.2.1 手工艺时期与展陈家具第40页
            3.2.2.2 工业时期与技术建造第40页
            3.2.2.3 后工业时期兼顾场所与展陈设计第40-41页
            3.2.2.4 信息时代丰富的媒体展示第41页
        3.2.3 展示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变第41页
    3.3 现代展示方式与手段归纳与分类第41-47页
        3.3.1 多媒体影像与视频展示第42页
        3.3.2 人机交互体验型展示第42-45页
            3.3.2.1 按钮交互类第42-43页
            3.3.2.2 触摸屏交互类第43页
            3.3.2.3 语音交互类第43-44页
            3.3.2.4 动作交互类第44-45页
        3.3.3 沉浸式虚拟展示第45-47页
            3.3.3.1 场景复原虚拟展示第45页
            3.3.3.2 基于图像技术的360°全景展示第45-46页
            3.3.3.3 虚拟剧场第46-47页
            3.3.3.4 虚拟现实展示第47页
    3.4 现代展示方式与手段的特征分析第47-48页
        3.4.1 展示媒介多元化第47页
        3.4.2 互动展示实时性第47-48页
        3.4.3 感官体验多重化第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间尺度与序列第49-73页
    4.1 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间尺度塑造第49-62页
        4.1.1 影响空间尺度的自身因素第49-57页
            4.1.1.1 空间比例第49-50页
            4.1.1.2 尺度的序列变化第50-52页
            4.1.1.3 绝对尺度与相对尺度第52-54页
            4.1.1.4 空间的静态尺度与动态尺度第54-57页
        4.1.2 现代展示方式对空间尺度的需求第57-59页
            4.1.2.1 人机交互类展示方式对空间尺度的要求第58页
            4.1.2.2 沉浸类虚拟展示方式对空间尺度的要求第58-59页
        4.1.3 影响展示空间尺度的其他因素第59-62页
            4.1.3.1 展览建筑整体尺度扩张导致空间尺度的变化第59-60页
            4.1.3.2 空间形态自由导致的尺度变化第60-61页
            4.1.3.3 观展的聚散行为导致的空间尺度的变化第61-62页
    4.2 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间序列设计第62-71页
        4.2.1 空间序列的性质第62-64页
            4.2.1.1 空间序列的四维性第62-63页
            4.2.1.2 空间序列的灵活性第63-64页
        4.2.2 现代展示对空间序列的要求第64-69页
            4.2.2.1 故事情节类展示的线索性要求第64-65页
            4.2.2.2 自由探索类展示的灵活性要求第65-68页
            4.2.2.3 观展过程中的节奏性要求第68-69页
        4.2.3 交互理念对展示空间序列设计的启示第69-71页
            4.2.3.1 自由性与导向性兼顾的空间序列布局第69-70页
            4.2.3.2 叙事性与情感化的展示空间序列布局第70页
            4.2.3.3 解决参观疲劳的间断性展示空间序列第70-71页
    4.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交互理念下的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第73-91页
    5.1 利用空间形式塑造观展情绪的设计策略第73-79页
        5.1.1 空间形态对感官体验的塑造第74-75页
        5.1.2 空间体量对展示氛围的塑造第75-77页
        5.1.3 光与色彩对观展情绪的塑造第77-79页
            5.1.3.1 光对情绪的塑造第77-78页
            5.1.3.2 色彩对情绪的塑造第78-79页
    5.2 提供故事性的观展序列多样化设计策略第79-83页
        5.2.1 观展路线选择的多样化第79-82页
            5.2.1.1 参观路线的整体把握第79页
            5.2.1.2 弱化硬性空间限定第79-81页
            5.2.1.3 参观主线与副线的设置第81-82页
            5.2.1.4 用逻辑性引导展示空间序列第82页
        5.2.2 观展序列中内容的多样化第82-83页
            5.2.2.1 个性化节点的设置第82-83页
            5.2.2.2 富有节奏感的观展序列第83页
    5.3 保证交互类展示效果的空间合理化排布策略第83-86页
        5.3.1 语音交互空间的独立性与私密性第84页
        5.3.2 多人参与互动空间的公共性与醒目性第84-85页
        5.3.3 动作交互空间的人体尺寸范围与动作范围第85-86页
    5.4 促进虚拟展示真实性体验的沉浸式设计策略第86-89页
        5.4.1 控制体量形式对虚拟内容的影响第87-88页
        5.4.2 弱化实体空间突出虚拟场景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作者简介第9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参加的主要工程项目第95-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装配式住宅与传统式住宅建造成本比较研究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梁、柱及墙板构件的离散元多弹簧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