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2.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 第16-24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1 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6-18页 |
2.1.2 有关雾霾防治的研究 | 第18-19页 |
2.1.3 有关产业集聚与雾霾防治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2.1.4 研究评论 | 第20页 |
2.2 产业集聚影响雾霾污染的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第三章 产业集聚与雾霾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3.1.1 制造业集聚 | 第24-26页 |
3.1.2 服务业集聚 | 第26-29页 |
3.1.3 产业集聚外部性 | 第29-32页 |
3.2 雾霾污染防治的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2.1 雾霾污染的特征分析 | 第32页 |
3.2.2 雾霾污染的空间分布 | 第32-33页 |
3.2.3 雾霾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分析 | 第34-42页 |
4.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4.1.1 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4.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2.1 单个集聚的计量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4.2.2 共同集聚的计量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2.3 溢出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产业集聚外部性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分析 | 第42-51页 |
5.1 基础回归分析 | 第42-45页 |
5.1.1 单位根检验 | 第42-43页 |
5.1.2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5.1.3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5.2 外部性影响雾霾污染的阶段性特征 | 第45-50页 |
5.2.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 第45-47页 |
5.2.2 马歇尔外部性影响雾霾污染的阶段性特征 | 第47-48页 |
5.2.3 雅各布斯外部性影响雾霾污染防治的阶段性特征 | 第48-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6.2.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第53-54页 |
6.2.2 合理引导产业集聚,正确处理产业集聚过密或过疏问题 | 第54页 |
6.2.3 发挥聚集效应,完善雾霾防治互补机制 | 第54-55页 |
6.2.4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治污减排技术的提升 | 第55页 |
6.2.5 加强区域间合作,完善区域协调治理机制 | 第55-56页 |
6.2.6 加强环境规制,兼顾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硕士期间研究工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