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水环境容量概述 | 第11-12页 |
1.2.1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水环境容量的动态性 | 第11-12页 |
1.3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水文条件 | 第16-2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8页 |
2.1.1 研究区域范围 | 第16-18页 |
2.1.2 流域气候 | 第18页 |
2.2 水文特征 | 第18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0页 |
2.3.1 人口与城镇化 | 第18页 |
2.3.2 经济状况 | 第18-20页 |
第3章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第20-30页 |
3.1 水环境质量概念 | 第20页 |
3.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0-21页 |
3.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20-21页 |
3.2.2 水环境系统的分区及指标体系 | 第21页 |
3.3 控制断面的确定及水质资料 | 第21页 |
3.3.1 控制断面的确定 | 第21页 |
3.3.2 监测断面水质资料 | 第21页 |
3.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1-26页 |
3.4.1 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3.4.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23-24页 |
3.4.3 官厅水库主要入库支流水质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4-26页 |
3.5 水环境系统评价指标的优化 | 第26-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4章 官厅水库主要入库支流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30-44页 |
4.1 评价方法探讨 | 第30-32页 |
4.1.1 水质评价的一般步骤 | 第30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4.2 水质评价 | 第32-34页 |
4.3 污染物质确定 | 第34-37页 |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7-38页 |
4.4.1 设计条件及设计值 | 第37页 |
4.4.2 水质背景值浓度和水质目标 | 第37-38页 |
4.5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及降解参数确定 | 第38-42页 |
4.5.1 零维水环境容量模型 | 第39-40页 |
4.5.2 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 | 第40页 |
4.5.3 二维水环境容量模型 | 第40-41页 |
4.5.4 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41页 |
4.5.5 综合降解系数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4-52页 |
5.1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4页 |
5.2 理想动态水环境容量 | 第44-48页 |
5.3 剩余动态水环境容量 | 第48-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