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二孩政策下中小套型住宅的适应性设计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居住模式的影响第8-9页
        1.1.2 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小套型住宅的矛盾第9页
    1.2 研究对象第9-10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0-16页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1 入户调研分析法第16页
        1.5.2 文献分析总结法第16-17页
        1.5.3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第17页
        1.5.4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第17页
    1.6 研究框架第17-20页
第二章 二孩家庭的居住空间需求分析第20-34页
    2.1 不同阶段的二孩家庭居住需求研究第20-28页
        2.1.1 家庭成长阶段划分第20-21页
        2.1.2 不同阶段的家庭需求第21-28页
    2.2 入户调研及案例分析第28-32页
        2.2.1 案例一:太原市中心某高层小区72m~2住宅第28-29页
        2.2.2 案例二:太原市区某商业广场60m~2公寓第29-30页
        2.2.3 案例三:太原市三营盘某高层小区65m~2住宅第30-31页
        2.2.4 案例四:太原市解放路某高层89m~2住宅第31-32页
        2.2.5 案例五:太原市解放路某高层小区90m~2住宅第32页
    2.3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二孩家庭的居住空间要素分析第34-52页
    3.1 二孩家庭居住空间的基本组成第34-37页
        3.1.1 空间组成要素第34-35页
        3.1.2 空间设计原则第35-37页
    3.2 二孩家庭中小套型住宅的各空间要素分析第37-51页
        3.2.1 起居室第38-41页
        3.2.2 卧室第41-45页
        3.2.3 厨房第45-47页
        3.2.4 卫生间第47-50页
        3.2.5 辅助性空间玄关和阳台第50-51页
    3.3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二孩家庭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第52-64页
    4.1 功能空间的复合性第52-60页
        4.1.1 静态空间复合第53-56页
        4.1.2 动态空间复合第56-60页
    4.2 功能空间的灵活性第60-62页
        4.2.1 不同套型间的灵活组合第60页
        4.2.2 套内空间的灵活分割第60-61页
        4.2.3 空间的灵活变化第61-62页
    4.3 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二孩家庭中小套型住宅适应性的设计实践第64-100页
    5.1 案例一:太原市中心某高层小区72m~2住宅第65-77页
        5.1.1 婴幼儿期的适应性设计第67-71页
        5.1.2 学龄期的适应性设计第71-74页
        5.1.3 青春期的适应性设计第74-75页
        5.1.4 独立期的适应性设计第75-77页
    5.2 案例二:太原市三营盘某高层小区82m~2住宅第77-88页
        5.2.1 婴幼儿期的适应性设计第78-82页
        5.2.2 学龄期的适应性设计第82-85页
        5.2.3 青春期的适应性设计第85-86页
        5.2.4 独立期的适应性设计第86-88页
    5.3 案例三:北京雅世合金公寓SI住宅第88-98页
        5.3.1 婴幼儿期的适应性设计第90-94页
        5.3.2 学龄期的适应性设计第94-96页
        5.3.3 青春期的适应性设计第96-97页
        5.3.4 独立期的适应性设计第97-98页
    5.4 小结第98-100页
        5.4.1 旧有住宅的实践总结第98-99页
        5.4.2 新建SI住宅的实践总结第99页
        5.4.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筒型基础的弹塑性“宏单元”模型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和地热能联合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及循环结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