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区奥陶系硅质岩成因及其对原特提斯洋演化的指示意义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硅质岩岩相学特征 | 第11页 |
| 1.2.2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12页 |
| 1.2.3 秦岭地区奥陶纪硅质沉积研究 | 第12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1.6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5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页 |
| 2.2 区域构造与沉积特征 | 第15-18页 |
| 2.2.1 四个大陆地壳单元 | 第16-17页 |
| 2.2.2 两缝合带 | 第17-18页 |
| 2.3 我国奥陶系硅质岩区域展布特征 | 第18-25页 |
| 2.3.1 华北地区岩相古地理 | 第18-19页 |
| 2.3.2 扬子地区岩相古地理 | 第19-20页 |
| 2.3.3 昆仑秦岭区 | 第20-21页 |
| 2.3.4 华北地区奥陶系硅质岩的展布特征 | 第21-22页 |
| 2.3.5 扬子地区奥陶系硅质岩的展布特征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硅质岩岩石学特征 | 第25-37页 |
| 3.1 剖面位置 | 第25页 |
| 3.2 野外露头特征 | 第25-32页 |
| 3.3 样品薄片显微镜下特征 | 第32-37页 |
| 第四章 硅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54页 |
| 4.1 硅质岩的成因 | 第37-49页 |
| 4.1.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37-42页 |
| 4.1.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2-45页 |
| 4.1.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5-49页 |
| 4.2 硅质岩的形成背景 | 第49-54页 |
| 4.2.1 主量元素反映沉积背景 | 第49-52页 |
| 4.2.2 微量元素反映沉积背景 | 第52页 |
| 4.2.3 稀土元素反映沉积背景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硅质岩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 第54-58页 |
| 5.1 热水沉积作用活动强度分析 | 第54-55页 |
| 5.2 燧石的硅质来源和形成机理 | 第55-57页 |
| 5.3 大地构造背景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