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论证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可行性论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学界对汉字构形系统的研究 | 第11-16页 |
二、学界对武威汉简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武威汉简的字样分析 | 第20-34页 |
第一节 字样的认同 | 第20-21页 |
一、笔画之间的距离 | 第20页 |
二、构件之间的距离 | 第20-21页 |
三、字形轮廓的肥瘦 | 第21页 |
四、笔画的粗细 | 第21页 |
五、笔画的长短 | 第21页 |
第二节 异写字样的归纳 | 第21-29页 |
一、武威汉简文字异写字的类型 | 第21-27页 |
二、主形的确定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异构字样的归纳 | 第29-30页 |
一、更换构件造成的异构字 | 第29页 |
二、构形模式不同造成的异构字 | 第29-30页 |
三、构件数量不同造成的异构字 | 第30页 |
第四节 同形现象的整理 | 第30-34页 |
一、独体同形字 | 第31页 |
二、同形构件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武威汉简文字的构形元素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字形的拆分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构件及其功能 | 第36-47页 |
一、构件的类别 | 第36-38页 |
二、形素与形位 | 第38-42页 |
三、构件的功能 | 第42-45页 |
四、基础构件的构字频率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武威汉简文字的组合方式和构形理据 | 第47-62页 |
第一节 独体字与合体字 | 第47-49页 |
一、独体字 | 第47页 |
二、合体字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武威汉简文字的结构次序 | 第49-53页 |
一、平面结构 | 第49-50页 |
二、层次结构 | 第50-51页 |
三、综合结构 | 第51-52页 |
四、武威汉简文字构形层次的数据统计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武威汉简文字的构形模式 | 第53-58页 |
一、构形模式 | 第53-57页 |
二、武威汉简文字构形模式的数据统计 | 第57-58页 |
第四节 武威汉简文字的构形理据 | 第58-62页 |
一、武威汉简构形理据的保留程度 | 第58-60页 |
二、理据显现层级的升高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演变及特征 | 第62-74页 |
第一节 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演变 | 第62-71页 |
一、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总体面貌 | 第62页 |
二、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演变 | 第62-71页 |
第二节 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特征 | 第71-74页 |
一、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的特征 | 第71-72页 |
二、武威汉简文字构形系统在汉字史上的地位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1 杂简文字编 | 第78-89页 |
附录2 武威汉简文字基础构件表 | 第89-110页 |
后记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