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3页 |
综述一 针刺深度相关研究 | 第11-19页 |
1.针刺深度的文献研究 | 第11-14页 |
1.1 国内外关于针刺深度研究对比 | 第11-12页 |
1.2 古代文献中对针刺深度的研究 | 第12-14页 |
2.针刺深度的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3.针刺深度的临床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综述二 心房颤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35页 |
1.心房颤动研究概况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9页 |
2.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2.1 电重构 | 第20页 |
2.2 结构重构 | 第20-21页 |
2.3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 第21-23页 |
3.房颤的治疗方法 | 第23-28页 |
3.1 房颤的药物治疗 | 第23-24页 |
3.2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 第24-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综述三 内关穴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35-43页 |
1.内关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35-36页 |
1.1 内关治疗心胸疾病 | 第35页 |
1.2 内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第35-36页 |
1.3 内关治疗神志疾病 | 第36页 |
2.内关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36-40页 |
2.1 内关穴局部解剖及其特定神经阶段的联系 | 第36-37页 |
2.2 内关穴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2.3 内关穴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3-56页 |
前言 | 第43-4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2.1分组与造模 | 第4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2.2.1 取穴 | 第46页 |
2.2.2 治疗 | 第46页 |
2.3 指标检测 | 第46-47页 |
2.3.1 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 | 第46-47页 |
2.3.2 房颤持续时间测定 | 第47页 |
2.3.3 P波宽度的测量方法 | 第47页 |
2.3.4 P波离散度(Pd)测量方法 | 第47页 |
3.统计学处理 | 第47-48页 |
4.技术路线图 | 第48页 |
5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5.1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第48-49页 |
5.2 各组大鼠房颤心电图 | 第49-50页 |
5.3 光镜观察各组心房肌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50-53页 |
5.4 各组大鼠注射造模液7天后心电图参数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62页 |
1.模型的选择 | 第56-57页 |
2.穴位的选择 | 第57-58页 |
3.针刺预处理的选择 | 第58-59页 |
4.针刺深度的选择 | 第59页 |
5.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59-60页 |
5.2 不同深度针刺预处理对阵发性房颤大鼠房颤持续时间及心房复极参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 光镜观察各组心房肌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1.论文总结 | 第62页 |
2.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