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上海化工区产城融合中失地农民社区管理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9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2-16页
        一、关于失地农民社区概念的研究第12-13页
        二、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第13-14页
        三、失地农民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第14-16页
        四、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第16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7页
    第四节 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7-19页
        一、主要创新第17页
        二、不足之处第17-19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8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19-22页
        一、产城融合概念第19-20页
        二、失地农民第20页
        三、失地农民社区第20-21页
        四、社区管理第21-22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22-28页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第22-23页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3-26页
        三、公共安全管理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上海化学工业区失地农民社区现状及其特殊性分析第28-35页
    第一节 上海化学工业区及其失地农民社区发展现状第28-33页
        一、我国化学工业区发展背景与趋势第28-29页
        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发展现状第29-30页
        三、上海化工区失地农民社区发展现状第30-31页
        四、上海化工区与周边城镇产城融合现状第31-33页
    第二节 上海化工区及其失地农民社区特殊性的分析第33-35页
        一、上海化工区特殊性分析第33-34页
        二、临海社区的特殊性分析第34-35页
第四章 上海化工区失地农民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43页
    第一节 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及其原因分析第35-38页
        一、政府管理机构主体不明第35-36页
        二、社区自治机制体制运行不畅第36-37页
        三、第三方机构和社区组织的参与度不高第37-38页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及其原因分析第38-39页
        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第38-39页
        二、现有社区物业管理水平与高标准管理要求尚有差距第39页
    第三节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及其原因分析第39-40页
    第四节 社区公共安全与环境保护面临挑战及其原因分析第40-43页
        一、上海化工区开发建设带来安全与环境污染隐患第40-41页
        二、公共安全设施和应急机制薄弱第41-43页
第五章 国外化工区产城融合中社区管理经验借鉴第43-49页
    第一节 新加坡裕廊化学工业区“产业新城”管理模式借鉴第43-45页
        一、新加坡裕廊化学工业区概况第43-44页
        二、裕廊开发区产城融合中社区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第44-45页
    第二节 美国休斯顿化工园区周边社区管理模式借鉴第45-49页
        一、休斯顿化工园区及伍德兰兹社区概况第45-47页
        二、伍德兰兹社区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第47-49页
第六章 上海化工区失地农民社区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第49-59页
    第一节 健全失地农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第49-52页
        一、在产城融合中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第49-50页
        二、培育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第50-52页
        三、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第52页
    第二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物业管理第52-55页
        一、向失地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第52-53页
        二、向失地农民提供高标准的物业管理第53-55页
    第三节 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第55-57页
        一、加强对失地农民正确就业观的引导第55页
        二、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第55-56页
        三、通过开发区化工产业集聚实现转移第56页
        四、鼓励自主创业第56-57页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与环境保护体系第57-59页
        一、完善“大联动、大联勤”综合管理体制第57页
        二、完善“预判、预警、预案”的安全应急机制第57页
        三、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第57页
        四、加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第57-58页
        五、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培训力度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化工园区对周边农民福利影响研究--以苏皖两省为例
下一篇:工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以奉贤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