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O2加氢Cu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7-46页
    1.1 能源及CO_2排放概况第17-19页
    1.2 CO_2的资源化利用第19-32页
        1.2.1 CO_2资源化利用概述第19-21页
        1.2.2 制备合成气第21-23页
        1.2.3 合成甲烷第23-25页
        1.2.4 合成甲醇第25-27页
        1.2.5 合成二甲醚第27-28页
        1.2.6 合成甲醛第28-29页
        1.2.7 合成甲酸第29页
        1.2.8 合成甲酸甲酯第29-30页
        1.2.9 合成乙烯第30-31页
        1.2.10 合成乙醇第31-32页
        1.2.11 合成碳酸酯第32页
    1.3 固体催化剂第32-35页
        1.3.1 固体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第33-35页
        1.3.2 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35页
    1.4 甲醇的工业合成第35-38页
    1.5 CO_2加氢合成甲醇第38-41页
        1.5.1 Cu基催化剂第38-39页
        1.5.2 Cu基催化剂的活性位第39-41页
        1.5.3 甲醇合成路径第41页
        1.5.4 Cu基催化剂的操作条件第41页
        1.5.5 非Cu基催化剂第41页
    1.6 纳米线第41-43页
    1.7 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第43-44页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44-46页
第2章 SrCO_3添加的Cu基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第46-55页
    2.1 引言第46-47页
    2.2 实验方法第47-51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7-48页
        2.2.2 SrCO_3添加的Cu基催化剂制备第48-49页
        2.2.3 催化剂的表征第49页
        2.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49-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2.3.1 不同SrCO_3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XRD图谱第51页
        2.3.2 不同SrCO_3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第51-52页
        2.3.3 不同SrCO_3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SEM形貌第52-53页
        2.3.4 SrCO_3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2.4 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Cu/Mn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第55-63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5-56页
        3.2.2 Cu/Mn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第56页
        3.2.3 催化剂的表征第56页
        3.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3.3.1 不同Cu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物相组成第58-59页
        3.3.2 不同Cu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SEM形貌第59-60页
        3.3.3 不同Cu含量催化剂前驱体的BET比表面积第60-61页
        3.3.4 CO_2加氢反应后催化剂的XRD图谱第61-62页
        3.3.5 氧化物催化剂的性能第62页
    3.4 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第63-72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实验方法第63-65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3-64页
        4.2.2 合金催化剂的制备第64页
        4.2.3 催化剂的表征第64页
        4.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64-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4.3.1 催化剂的SEM形貌第65-66页
        4.3.2 催化剂的EDS能谱第66-68页
        4.3.3 合金催化剂中Cu、Mn元素的面分布图第68-69页
        4.3.4 催化剂的XRD图谱第69-70页
        4.3.5 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第70页
        4.3.6 催化剂的性能第70-71页
    4.4 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的制备第72-86页
    5.1 引言第72-74页
    5.2 实验部分第74-76页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4-75页
        5.2.2 AAO模板的制备第75-76页
        5.2.3 AAO模板的表征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5.3.1 冷却方式对模板制备的影响第76-82页
        5.3.2 一次阳极氧化法与二次阳极氧化法第82-84页
        5.3.3 铝基底的去除第84页
    5.4 小结第84-86页
第6章 无电化学沉积法合成Cu纳米线第86-97页
    6.1 引言第86页
    6.2 实验方法第86-88页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86-87页
        6.2.2 无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纳米线第87-88页
        6.2.3 Cu纳米线的表征第8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8-96页
        6.3.1 模板未经干燥处理的实验结果第89页
        6.3.2 沉积时间对样品制备的影响第89-92页
        6.3.3 纳米线的XRD图谱和EDS能谱数据第92-93页
        6.3.4 敏化液组成对实验的影响第93-95页
        6.3.5 后处理碱液对样品的影响第95-96页
    6.4 小结第96-97页
第7章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纳米线—磁力搅拌第97-107页
    7.1 引言第97页
    7.2 实验方法第97-98页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97-98页
        7.2.2 磁力搅拌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纳米线第98页
        7.2.3 Cu纳米线的表征第9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8-106页
        7.3.1 磁力搅拌实验装置简图第98-99页
        7.3.2 碱液中未及时处理的样品第99-100页
        7.3.3 不同孔径模板制备的Cu纳米线第100-101页
        7.3.4 Cu纳米线的XRD图谱和EDS能谱数据第101-102页
        7.3.5 沉积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第102-103页
        7.3.6 镀液温度对样品制备的影响第103-104页
        7.3.7 Cu纳米线与Cu纳米粒子的抗烧结性能比较第104-106页
    7.4 小结第106-107页
第8章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纳米线—移动阴极搅拌第107-117页
    8.1 引言第107页
    8.2 实验方法第107-109页
        8.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07-108页
        8.2.2 移动阴极搅拌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纳米线第108页
        8.2.3 Cu纳米线的表征第108-109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09-116页
        8.3.1 移动阴极搅拌实验装置简图第109页
        8.3.2 沉积时间未超过30 min制备的样品第109-115页
        8.3.3 沉积时间超过30 min制备的半球形颗粒SEM形貌第115-116页
    8.4 小结第116-117页
第9章 Cu纳米线催化剂的性能第117-128页
    9.1 引言第117-118页
    9.2 实验方法第118-119页
        9.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18-119页
        9.2.2 催化剂的表征第119页
        9.2.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119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7页
        9.3.1 Cu纳米线催化剂的初活性第120页
        9.3.2 反应温度改变后催化剂的性能第120-121页
        9.3.3 反应中期催化剂的表征第121-122页
        9.3.4 反应中期失活部分催化剂的分离与失活分析第122-123页
        9.3.5 反应中期活性部分催化剂的分离与性能第123-124页
        9.3.6 空速改变后催化剂的性能第124页
        9.3.7 Cu纳米线催化剂的稳定性第124-125页
        9.3.8 失活催化剂的表征及失活原因分析第125-127页
    9.4 小结第127-128页
第10章 结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布兵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牙釉质同位素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
下一篇:高截止频率光学合成孔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