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房地产企业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以海印股份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1-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3.1 国外资产证券化研究第12-13页
        1.3.2 国内资产证券化研究第13-15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5-16页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6-23页
    2.1 资产证券化概述第16-19页
        2.1.1 资产证券化定义及分类第16页
        2.1.2 资产证券化基本要素第16-17页
        2.1.3 资产证券化实施步骤第17-18页
        2.1.4 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背景及发展现状第18-19页
    2.2 企业融资理论第19-21页
        2.2.1 权衡理论第19页
        2.2.2 融资优序理论第19-20页
        2.2.3 控制权理论第20页
        2.2.4 代理理论第20-21页
    2.3 企业资产证券化与其他融资方式差异第21-22页
    2.4 房地产企业资产证券化特点第22-23页
3.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第23-32页
    3.1 海印股份相关介绍第23-25页
        3.1.1 海印股份公司简介第23页
        3.1.2 海印股份所处行业现状第23-25页
    3.2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简介第25-29页
        3.2.1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及交易结构概述第25-26页
        3.2.2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方式第26-28页
        3.2.3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具体实施步骤第28-29页
    3.3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运行现状及风险管控第29-32页
        3.3.1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风险管控措施第29-31页
        3.3.2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运行现状第31-32页
4.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第32-55页
    4.1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分析第32-35页
        4.1.1 基础资产现金流分析第32-33页
        4.1.2 基础资产偿付能力分析第33-35页
    4.2 海印股份可融资方式分析第35-39页
        4.2.1 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分析第35-36页
        4.2.2 债权融资方式分析第36-37页
        4.2.3 股权融资方式分析第37-39页
    4.3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第39-40页
        4.3.1 增强资金流动性需求第39页
        4.3.2 支持战略转型需求第39-40页
        4.3.3 拓展融资渠道需求第40页
    4.4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财务效果分析第40-53页
        4.4.1 外部市场效果分析第40-41页
        4.4.2 资本结构分析第41-45页
        4.4.3 现金流量分析第45-47页
        4.4.4 运营效率分析第47-49页
        4.4.5 融资成本分析第49-51页
        4.4.6 财务风险分析第51-53页
    4.5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非财务效果分析第53-55页
        4.5.1 增加可融资方式,支持战略转型第53-54页
        4.5.2 增强金融创新性,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第54-55页
5.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独特性、不足点及建议第55-59页
    5.1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独特性第55-56页
        5.1.1 采用双SPV模式,为计划管理提供便利第55页
        5.1.2 利用过桥方式,短期获得信托贷款第55页
        5.1.3 充分利用信用增级,降低融资成本第55-56页
    5.2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不足点第56-57页
        5.2.1 不适用于开发阶段的融资第56页
        5.2.2 破产隔离不彻底第56页
        5.2.3 计划存续期效果不明显第56-57页
    5.3 海印股份资产证券化优化建议第57-59页
        5.3.1 明确企业所处阶段第57页
        5.3.2 完善破产隔离机制第57页
        5.3.3 提升自身经营能力第57-59页
6.研究结论与启示第59-63页
    6.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研究启示第60-61页
        6.2.1 选择现金流充裕的基础资产有助于专项计划的成功第60页
        6.2.2 完善的风险隔离机制能够降低融资成本第60-61页
        6.2.3 “信托+资管计划”的双层架构有效提升产品流动性第61页
    6.3 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财务柔性与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基于中国EPU指数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