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2.3 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5页 |
2.1.2 乡村旅游产业 | 第15-16页 |
2.1.3 产业融合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产业融合演进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3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第18-29页 |
3.1 平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3.1.1 平顺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 第19-21页 |
3.1.2 平顺县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 第21-22页 |
3.1.3 平顺县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广泛 | 第22页 |
3.1.4 平顺县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保障 | 第22-23页 |
3.2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23-28页 |
3.2.1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 | 第23-25页 |
3.2.2 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相融合 | 第25-26页 |
3.2.3 乡村旅游与自然人文景观相融合 | 第26-28页 |
3.3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困境 | 第28-29页 |
3.3.1 优美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配套设施并存 | 第28页 |
3.3.2 扩张的消费需求与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并存 | 第28-29页 |
3.3.3 高速的技术发展和旅游信息不对称并存 | 第29页 |
4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评 | 第29-37页 |
4.1 旅游产业融合测评方法 | 第29-31页 |
4.1.1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 第30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4.1.3 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30页 |
4.1.4 关联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4.2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评 | 第31-34页 |
4.3 旅游业与各相关产业融合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4.3.1 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融合 | 第34页 |
4.3.2 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 | 第34-35页 |
4.3.3 旅游业与住宿、餐饮业的融合 | 第35页 |
4.3.4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 第35-36页 |
4.3.5 旅游业与批发零售业的融合 | 第36页 |
4.4 小结 | 第36-37页 |
5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5.1 指标的选取 | 第37-38页 |
5.2 平顺县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测算 | 第38-41页 |
5.3 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5.3.1 技术(资源)因素分析 | 第41页 |
5.3.2 政府政策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5.3.3 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 第42页 |
5.3.4 要素供给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6 促进平顺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 第43-48页 |
6.1 基础层: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软环境” | 第43-45页 |
6.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游客感知度 | 第43页 |
6.1.2 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新维度 | 第43-44页 |
6.1.3 强化立体营销体系,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 第44-45页 |
6.2 核心层:城乡“双栖”,产业“互动” | 第45-46页 |
6.2.1 城乡“双栖” | 第45页 |
6.2.2 产业“互动” | 第45-46页 |
6.3 升级层:规划先行,产研结合 | 第46-48页 |
6.3.1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规划先行 | 第46-47页 |
6.3.2 以智力支持为保障,产研结合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Abstract | 第51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