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概况 | 第9-11页 |
1.2 我国玉米种质基础 | 第11-15页 |
1.2.1 改良Reid | 第11页 |
1.2.2 唐四平头 | 第11-12页 |
1.2.3 Lancaster | 第12-13页 |
1.2.4 旅大红骨 | 第13页 |
1.2.5 P(PB)群 | 第13-14页 |
1.2.6 其他 | 第14-15页 |
1.3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 第15-18页 |
1.3.1 国外对玉米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2 我国对玉米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3 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 | 第17-18页 |
1.4 玉米育种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玉米自交系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21-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1.3 性状调查与测定 | 第21-22页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自交系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 第22页 |
2.2.2 自交系性状表型特征 | 第22-26页 |
2.2.3 与骨干自交系性状比较 | 第26-28页 |
3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 第28-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3.1.3 性状调查与测定 | 第28页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3.2.1 自交系性状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3.2.2 自交系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通径分析 | 第29-35页 |
4 玉米自交系主成分分析和类群划分 | 第35-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4.1.3 性状调查与测定 | 第35页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4.2.1 主成分分析 | 第35-38页 |
4.2.2 聚类分析 | 第38页 |
4.2.3 类群分析 | 第38-42页 |
5 玉米自交系与其杂交种的遗传关系 | 第42-5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5.1.3 性状调查与测定 | 第42页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5.2.1 杂交种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 第42-45页 |
5.2.2 杂交种性状表型特征 | 第45页 |
5.2.3 各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45-53页 |
5.2.4 杂交种与亲本自交系相关分析 | 第53-5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6-61页 |
6.1 玉米自交系的表型多样性 | 第56-58页 |
6.2 玉米自交系性状对产量的效应评价 | 第58-59页 |
6.4 杂交种与亲本自交系的相关分析与利用 | 第59-60页 |
6.5 进一步研究与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英文摘要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