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2.研究目的 | 第15页 |
3.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26页 |
3.1 研究现场 | 第15-16页 |
3.1.1 现场干预实验的研究现场 | 第15-16页 |
3.1.2 定性研究的现场 | 第1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3.2.1 现场干预实验的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3.2.2 定性研究的访谈对象 | 第17页 |
3.2.3 样本量 | 第1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3.3.1 基线调查 | 第18页 |
3.3.2 干预活动 | 第18-21页 |
3.3.3 干预效果评估 | 第21-22页 |
3.3.4 定性研究 | 第22页 |
3.4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3.4.1 定量研究 | 第22-23页 |
3.4.2 定性研究 | 第23页 |
3.5 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3.5.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23页 |
3.5.2 实施阶段 | 第23-24页 |
3.5.3 资料的质控 | 第24页 |
3.6 伦理学考虑 | 第24-26页 |
4.结果 | 第26-50页 |
4.1 定量研究 | 第26-36页 |
4.1.1 干预前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4.1.2 失访人员和参加随访人员的基线资料行为学特征比较 | 第29-30页 |
4.1.3 综合强化干预效果评估 | 第30-35页 |
4.1.4 综合强化干预覆盖情况 | 第35-36页 |
4.2 定性研究 | 第36-50页 |
4.2.1 一般情况 | 第36页 |
4.2.2 艾滋病的认识、检测态度及自身感染风险的估计 | 第36-38页 |
4.2.3 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期间偷吸毒品 | 第38-45页 |
4.2.4 减少/预防在治疗期间偷嘴的措施 | 第45-49页 |
4.2.5 门诊强化干预活动的效果及对门诊活动的建议 | 第49-50页 |
5 讨论 | 第50-56页 |
5.1 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51页 |
5.2 综合强化干预对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效果 | 第51-52页 |
5.3 综合强化干预对减少偷吸的效果 | 第52-53页 |
5.4 综合强化干预对减少无保护性行为的效果 | 第53-54页 |
5.5 队列失访率及其对干预效果评估的影响 | 第54-55页 |
5.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6.结论及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90页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第61-64页 |
附录二 基线调查表 | 第64-74页 |
附录三 随访调查表 | 第74-87页 |
附录四 定性访谈提纲 | 第87-89页 |
附录五 个人简历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综述 | 第9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