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35页 |
2.1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 第20-24页 |
2.1.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第20-21页 |
2.1.2 太阳能集热器 | 第21-22页 |
2.1.3 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结合方式 | 第22-24页 |
2.2 太阳能规模化利用的工程实践与探索 | 第24-31页 |
2.2.1 POLIS组织平台下的案例研究 | 第24-29页 |
2.2.2 德国柏林太阳能城市规划案例研究 | 第29-30页 |
2.2.3 德国慕尼黑太阳能潜力评估案例研究 | 第30-31页 |
2.3 太阳能规模化利用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2.3.1 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 | 第31页 |
2.3.2 太阳能规模化利用潜力评估 | 第31-33页 |
2.3.3 城市布局形态与太阳能利用潜力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太阳能利用潜力评估体系和方法的建立 | 第35-50页 |
3.1 太阳能利用潜力概念界定 | 第35-36页 |
3.1.1 太阳能辐射潜力 | 第35页 |
3.1.2 太阳能安装潜力 | 第35-36页 |
3.1.3 太阳能技术潜力 | 第36页 |
3.1.4 太阳能利用潜力 | 第36页 |
3.2 太阳能辐射获取方法 | 第36-42页 |
3.2.1 模拟软件平台建立 | 第36-37页 |
3.2.2 模拟软件参数设置 | 第37-40页 |
3.2.3 模拟软件实验验证 | 第40-42页 |
3.3 太阳能热水辐射阈值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3.3.1 辐射阈值概念界定 | 第42-43页 |
3.3.2 辐射阈值计算模型 | 第43-44页 |
3.3.3 辐射阈值计算结果 | 第44页 |
3.4 太阳能安装潜力评估方法 | 第44-46页 |
3.4.1 屋顶安装潜力评估方法 | 第45-46页 |
3.4.2 立面安装潜力评估方法 | 第46页 |
3.5 太阳能热水利用潜力评估标准 | 第46-49页 |
3.5.1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年产量 | 第47页 |
3.5.2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年收益 | 第47页 |
3.5.3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经济回收期 | 第47-49页 |
3.5.4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二氧化碳减排量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武汉市已建居住型街区太阳能利用潜力评估 | 第50-74页 |
4.1 武汉市中心城区居住型街区空间类型划分 | 第50-54页 |
4.1.1 空间类型划分原则 | 第50-51页 |
4.1.2 空间类型划分结果 | 第51-54页 |
4.2 居住型城市街区典型案例太阳能利用潜力评估 | 第54-68页 |
4.2.1 90年代前的旧城居住型街区 | 第55-56页 |
4.2.2 90年代多层居住型街区 | 第56-58页 |
4.2.3 90年代多层居住型街区 | 第58-60页 |
4.2.4 2000—2010年间多层与小高层混合式居住型街区 | 第60-62页 |
4.2.5 2000—2010年间小高层居住型街区 | 第62-64页 |
4.2.6 2000—2010年间小高层和高层混合式居住型街区 | 第64-66页 |
4.2.7 2010年至今的高层居住型街区 | 第66-68页 |
4.2.8 居住建筑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类型 | 第68页 |
4.3 武汉市居住型街区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估 | 第68-70页 |
4.3.1 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估结果 | 第68页 |
4.3.2 武汉市居住型街区太阳能利用潜力地图 | 第68-70页 |
4.4 太阳能热水利用潜力环境效益评估 | 第70-73页 |
4.4.1 单位用地面积居住型街区热水需求量 | 第70页 |
4.4.2 太阳能热水利用年收益 | 第70-72页 |
4.4.3 太阳能热水利用静态回收期 | 第72-73页 |
4.4.4 太阳能热水利用二氧化碳减排量 | 第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新建居住型城市街区布局形态及安装潜力研究 | 第74-81页 |
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74页 |
5.1.1 研究内容 | 第74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4页 |
5.2 布局形态归纳总结 | 第74-77页 |
5.2.1 研究范围 | 第74-75页 |
5.2.2 调研分析 | 第75-76页 |
5.2.3 布局形态类型总结 | 第76-77页 |
5.3 新建居住型街区太阳能安装潜力评估 | 第77-80页 |
5.3.1 南立面太阳能安装潜力 | 第78页 |
5.3.2 东立面太阳能安装潜力 | 第78页 |
5.3.3 西立面太阳能安装潜力 | 第78-79页 |
5.3.4 屋顶太阳能安装潜力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城市新建居住型街区太阳能利用潜力参数化分析 | 第81-113页 |
6.1 布局形态和容积率对太阳能利用潜力的影响 | 第81-100页 |
6.1.1 参数分析方法 | 第81-92页 |
6.1.2 辐射特征分析 | 第92-97页 |
6.1.3 太阳能热水年平均供需量 | 第97-99页 |
6.1.4 设计策略 | 第99-100页 |
6.2 建筑密度对太阳能辐射潜力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6.2.1 参数研究方法 | 第100-101页 |
6.2.2 参数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6.2.3 设计策略 | 第102页 |
6.3 建筑间距对太阳能辐射潜力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6.3.1 参数研究方法 | 第102-104页 |
6.3.2 参数研究结论 | 第104-108页 |
6.3.3 设计策略 | 第108-109页 |
6.4 建筑朝向对太阳能利用潜力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6.4.1 武汉市居住型街区朝向特征总结 | 第109-110页 |
6.4.2 参数研究方法 | 第110-111页 |
6.4.3 参数研究结论 | 第111页 |
6.4.4 设计策略 | 第111-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3-11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附录A 武汉市新建居住型街区布局形态调研结果 | 第122-128页 |
附录B 武汉市新建居住型街区布局形态调研结果 | 第128-129页 |
附录C 武汉市新建居住型街区布局形态调研结果 | 第129-130页 |
附录D 武汉市新建居住型街区布局形态调研结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