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理论 | 第15-19页 |
1.2.4 实证检验方法 | 第19-21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4-34页 |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 第24-29页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 | 第24-25页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 | 第25-26页 |
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26页 |
2.1.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与世界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 | 第26-28页 |
2.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 第28-29页 |
2.2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 | 第29-31页 |
2.3 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分析 | 第31-34页 |
2.3.1 以直接消耗为关联关系基础 | 第31页 |
2.3.2 中间投入实现资源共享及利用 | 第31-32页 |
2.3.3 波及驱动实现产业链嵌入与配套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34-60页 |
3.1 关联机制实证分析方法说明 | 第34-37页 |
3.1.1 投入产出分析法 | 第34页 |
3.1.2 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3.1.3 工业化阶段分类标准 | 第36-37页 |
3.2 以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比较分析 | 第37-47页 |
3.2.1 关联消耗 | 第37-41页 |
3.2.2 结构共享 | 第41-44页 |
3.2.3 波及驱动 | 第44-47页 |
3.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机制 | 第47-54页 |
3.3.1 关联消耗 | 第47-49页 |
3.3.2 结构共享 | 第49-51页 |
3.3.3 波及驱动 | 第51-54页 |
3.4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以美、日、德为例 | 第54-58页 |
3.4.1 关联消耗 | 第54-55页 |
3.4.2 结构共享 | 第55-57页 |
3.4.3 波及驱动 | 第57-58页 |
3.5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联机制结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分析 | 第60-77页 |
4.1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假设 | 第60-63页 |
4.1.1 需求条件路径 | 第61-62页 |
4.1.2 要素条件路径 | 第62页 |
4.1.3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路径 | 第62-63页 |
4.2 支持路径的实证检验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第63-67页 |
4.2.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 第63-66页 |
4.2.2 数据及指标选取说明 | 第66-67页 |
4.3 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4页 |
4.3.1 需求条件路径的检验结果 | 第67-69页 |
4.3.2 要素条件路径的检验结果 | 第69-71页 |
4.3.3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路径的检验结果 | 第71-74页 |
4.4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检验总结 | 第74-77页 |
4.4.1 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路径结果 | 第74-75页 |
4.4.2 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产业的路径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77-83页 |
5.1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质量的发展 | 第77-79页 |
5.1.1 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工深化 | 第77-78页 |
5.1.2 提高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化和创造率 | 第78页 |
5.1.3 制定战略合作方针并定期会谈 | 第78-79页 |
5.2 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间投入 | 第79-80页 |
5.2.1 向创造需求模式转变 | 第79页 |
5.2.2 增强技术创新与科技开发 | 第79-80页 |
5.2.3 规制和监督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 第80页 |
5.3 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制定 | 第80-83页 |
5.3.1 机械租赁及其他商务活动服务业 | 第80-81页 |
5.3.2 运输活动、邮政通信业 | 第81页 |
5.3.3 批发贸易、金融中介服务、教育业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3-8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5-8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