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 1 绪论 | 第16-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 ·氮氧化物控制方法及技术现状 | 第19-20页 |
| ·研究基础及论文选题 | 第20-22页 |
| 2 NO_x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35页 |
| ·催化脱除NO_x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燃烧前的控制技术 | 第22页 |
| ·燃烧中的控制技术 | 第22-23页 |
| ·燃烧后的控制技术 | 第23页 |
| ·催化分解 | 第23-24页 |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工艺(SNCR)以及联合工艺 | 第24-25页 |
| ·选择催化还原(SCR) | 第25-26页 |
| ·氨选择催化还原(NH_3-SCR) | 第25-26页 |
| ·低磷烃选择还原NO_x | 第26页 |
| ·等离子体协同低碳烃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 | 第26-33页 |
| ·等离子体脱除NO_x技术 | 第26-27页 |
|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低碳烃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NO_x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低碳烃选择催化还原NO_x机理研究 | 第32-33页 |
| ·结语 | 第33页 |
| ·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33-35页 |
| ·本论文的选题 | 第3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33-35页 |
| 3 实验部分 | 第35-42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页 |
| ·Co-In/HUSY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Co-In/HBEAUSY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8-40页 |
|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 ·活性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40-42页 |
| ·BET | 第40页 |
| ·XRD | 第40页 |
| ·Py-IR | 第40页 |
| ·XPS | 第40-41页 |
| ·H_2-TPR | 第41页 |
| ·NO-TPD | 第41页 |
| ·SO_2-TPD | 第41-42页 |
| 4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催化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 | 第42-56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 ·Co(或In)/HBEA和Co-In/HBEA催化剂上C_3H_8-SCR反应性能 | 第43-45页 |
| ·低温等离子体对C_3H_8及NO_x的去除 | 第45-46页 |
| ·低温等离子体和C_3H_8-SCR的协同效应 | 第46-49页 |
| ·丙烧和氧气对NO_2选择性及协同效应的影响 | 第49-53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5 等离子体诱导催化系统中催化剂性能及抗水抗硫性研究 | 第56-73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结果 | 第57-70页 |
| ·催化剂活性实验 | 第57-62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62-70页 |
| ·讨论 | 第70-72页 |
| ·不同催化剂上等离子体诱导催化的协同效应 | 第70-71页 |
| ·二氧化硫和水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6 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作用还原NO_x机制探讨 | 第73-79页 |
| ·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去除NO_x | 第73-74页 |
| ·等离子体与催化在Co-IN/分子筛催化剂上的协同机制 | 第74-79页 |
| ·HC-SCR催化机理 | 第74-76页 |
|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还原NO_x机理 | 第76-77页 |
| ·低温等离子体促进抗水抗硫性机理 | 第77-79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创新点 | 第80页 |
| ·建议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6页 |
| 8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96-97页 |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 发表及投稿文章 | 第96-97页 |
| 专利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