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内经论文

浙江医经学派传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0页
一、浙江医经学派的传承脉络第10-21页
    (一)浙江医经学派形成的背景第10-16页
        1.自然环境第10-11页
        2.经济发达第11-12页
        3.政治动荡第12-14页
        4.文化滋养第14-16页
        5.人文环境第16页
    (二)浙江医经学派的形成第16-21页
        1.萌芽时期第16-17页
        2.奠基时期第17-18页
        3.发展时期第18页
        4.鼎盛时期第18-19页
        5.复兴时期第19-21页
二、浙江医经学派代表医家医著第21-35页
    (一)宋元明代第21-25页
        1.滑寿(公元1304-1386)第21-22页
        2.马莳(约公元15-16 世纪)第22-23页
        3.张介宾(公元1563-1640)第23-24页
        4.胡文焕(约公元1573-1620)第24-25页
    (二)清代第25-31页
        1.张志聪(约公元1610-1674)第25页
        2.高世栻(公元1636-1700)第25-26页
        3.沈又彭(公元1698-?)第26-27页
        4.俞樾(公元1821-1907)第27页
        5.莫枚士(公元1836-1907)第27-28页
        6.姚绍虞(具体生卒年不详)第28-29页
        7.章楠(具体生卒年不详)第29页
        8.方本恭(公元1758-?)第29-30页
        9.冯兆张(具体生卒年不详)第30-31页
        10.雷丰(公元1839-1888)第31页
    (三)近现代第31-35页
        1.陈无咎(公元1884-1948)第31-32页
        2.裘庆元(公元1873-1947)第32-33页
        3.张山雷(公元1873-1934)第33页
        4.杨则民(公元1893-1948)第33-34页
        5.徐荣斋(公元1911-1982)第34-35页
三、浙江医经学派的学术思想第35-57页
    (一)治学《内经》,探赜索隐第35-44页
        1.校订编次,审慎精细第35-41页
        2.《灵》《素》互注,以经解经第41-42页
        3.旁征博引,兼收并蓄第42-44页
    (二)师古不泥,推陈出新第44-47页
        1.提出“封殖”“炉冶”生理概念第44页
        2.提出“病无纯虚”论第44-45页
        3.提出《内经》的辩证法思想第45-46页
        4.提出“伏气理论”第46-47页
    (三)倡导医易结合,重视阴阳学说第47-51页
        1.强调医易同原,提出医易相通第47-49页
        2.重视阴阳学说,阐发新颖观点第49-51页
    (四)重视五运六气,提出创新理论第51-54页
        1.高士宗创立“药气理论”第52-53页
        2.方本恭提出“合运气于经俞”第53-54页
    (五)融会贯通,力避偏泥第54-57页
        1.汇参诸家,避免一家之言第54-55页
        2.汇通中西,促进中医发展第55-57页
四、浙江医经学派的学术贡献第57-62页
    (一)首创摘要分类研究《内经》之法第57-58页
    (二)首次逐句注释《灵枢》全文第58页
    (三)首开集体注释《内经》先例第58-59页
    (四)首注篇名大义完善《内经》注释第59-60页
    (五)首立图表歌诀丰富《内经》注解第60-61页
    (六)首以辩证之法切入《内经》研究第61-62页
五、浙江医经学派的学术影响第62-70页
    (一)浙江医经学派对绍派伤寒的影响第62-63页
    (二)浙江医经学派对钱塘学派的影响第63-64页
    (三)浙江医经学派对温病学派的影响第64页
    (四)浙江医经学派对针灸学派的影响第64-65页
    (五)浙江医经学派对本草学派的影响第65-66页
    (六)浙江医经学派对温补学派的影响第66-67页
    (七)浙江医经学派对丹溪学派的影响第67页
    (八)浙江医经学派对永嘉学派的影响第67-68页
    (九)浙江医经学派对伤寒学派的影响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创新点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图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文献综述第82-93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4-2016年降水和温度对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影响
下一篇: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精准筛查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