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 | 第12-13页 |
四、本文框架及内容 | 第13页 |
第一章 民主改革前拉卜楞地区的社会面貌 | 第13-26页 |
第一节 拉卜楞地区概况 | 第14-17页 |
一、地理环境 | 第14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三、人口与物产 | 第17页 |
第二节 社会政治状况 | 第17-24页 |
一、拉卜楞地区的社会性质 | 第17-18页 |
二、拉卜楞寺的政教合一制 | 第18-23页 |
三、拉卜楞设治局 | 第23页 |
四、黄氏家族的特殊地位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社会其它方面 | 第24-26页 |
一、剿灭残匪 | 第24-25页 |
二、减租反霸 | 第25-26页 |
三、禁绝鸦片 | 第26页 |
第二章 拉卜楞地区的民主改革 | 第26-50页 |
第一节 和平解放及政权组织建设 | 第27-30页 |
一、和平解放 | 第27-28页 |
二、政权组织建设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慎重、稳进”的方针政策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拉卜楞地区的社会状况及民主改革条件准备 | 第31-33页 |
一、复杂的社会状况 | 第31-32页 |
二、民主改革的条件 | 第32-33页 |
三、访问团在甘南 | 第33页 |
第四节 拉卜楞地区的民主改革 | 第33-50页 |
一、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34-35页 |
二、农区的民主改革 | 第35-37页 |
三、牧区的民主改革 | 第37-41页 |
四、平叛斗争 | 第41-44页 |
五、宗教改革 | 第44-48页 |
六、人民公社的建立和民主改革的完成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拉卜楞地区民主改革的经验及意义 | 第50-54页 |
第一节 拉卜楞地区民主改革的经验 | 第50-52页 |
一、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出发点 | 第50页 |
二、做好统一战线是开展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 | 第50-51页 |
三、坚持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坚强领导和依法管理 | 第51页 |
四、民族地区要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尤其是党员民族干部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拉卜楞地区民主改革的意义 | 第52-54页 |
一、结束了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开辟了新世界和现代化进程 | 第52页 |
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52-53页 |
三、为新时期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 第53页 |
四、为西藏的民主改革提供了借鉴参考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