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3 植被恢复过程球囊霉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3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2.4 样地选择及样品采集 | 第19-21页 |
2.5 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2.5.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1页 |
2.5.2 土壤团聚体结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2.5.3 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5.4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5.5 土壤颗粒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5.6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5.7 土壤球囊霉素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2.7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 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36页 |
3.1 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分布及土壤稳定性评价 | 第26-29页 |
3.1.1 Yoder方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 | 第26-28页 |
3.1.2 LeBissonnais方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 | 第28-29页 |
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 | 第29-34页 |
3.2.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 第29-31页 |
3.2.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 | 第31-32页 |
3.2.3 Yoder法和LB法测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 讨论 | 第34-35页 |
3.3.1 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MWD和GWD的影响 | 第34页 |
3.3.2 LB法三种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破坏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34页 |
3.3.3 湿筛法(Yoder)与LeBissonnais法的比较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4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变化 | 第36-50页 |
4.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分布 | 第37-39页 |
4.1.1 植被恢复过程中总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分布 | 第37页 |
4.1.2 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总有机碳在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37-39页 |
4.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39-47页 |
4.2.1 易氧化有机碳 | 第39-41页 |
4.2.2 颗粒有机碳 | 第41-44页 |
4.2.3 可溶性有机碳 | 第44-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4.3.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土壤有机碳在剖面和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分布 | 第47页 |
4.3.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5 土壤球囊霉素及其对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的相关性 | 第50-60页 |
5.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球囊霉素的分布 | 第50-54页 |
5.1.1 全土球囊霉素的剖面分布 | 第50-52页 |
5.1.2 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球囊霉素的剖面分布 | 第52-54页 |
5.2 土壤球囊霉素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54页 |
5.3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54-57页 |
5.3.1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5.3.2 土壤颗粒有机碳与土壤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5.3.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5.4 讨论 | 第57-58页 |
5.4.1 土壤球囊霉素在土壤剖面和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的含量 | 第57页 |
5.4.2 土壤中球囊霉素与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5.5 小结 | 第58-60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