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1.2.1 脊柱力学分析计算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脊柱侧弯有限元法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有限元法在脊柱侧弯矫形中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脊柱侧弯矫形力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材料数据获取 | 第20页 |
2.2.2 脊柱侧弯特征曲线拟合 | 第20-21页 |
2.2.3 脊柱侧弯最大偏移及Cobb角的测量 | 第21-22页 |
2.3 脊柱矫形受力分析结果 | 第22-27页 |
2.3.1 力学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2 脊柱横截面参数确定 | 第23-24页 |
2.3.3 弯矩与矫形力的函数关系式 | 第24页 |
2.3.4 弯矩与矫形角的函数关系式 | 第24-26页 |
2.3.5 矫形力与矫形角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脊柱侧弯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脊柱结构解剖特征 | 第28-31页 |
3.2.1 脊柱整体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2.2 椎骨结构特征 | 第29页 |
3.2.3 椎间盘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3.2.4 韧带特征 | 第30-31页 |
3.3 几何模型建立的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3.2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3.4.1 材料及主要方法 | 第31-32页 |
3.4.2 椎骨的分离 | 第32-34页 |
3.4.3 椎骨多边形优化处理 | 第34-36页 |
3.4.4 椎间盘的制作 | 第36-37页 |
3.4.5 参数化脊柱曲面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脊柱侧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脊柱网格属性确定 | 第41-43页 |
4.2.1 有限元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2页 |
4.2.2 材料属性及实常数的设定 | 第42-43页 |
4.3 几何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单元的选取 | 第43-45页 |
4.3.1 网格划分 | 第43页 |
4.3.2 单元的选取及参数设定 | 第43-45页 |
4.4 脊柱接触定义 | 第45-46页 |
4.5 有限元模型网格质量的检查 | 第46-47页 |
4.6 结果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0-62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有限元模型与患者脊柱侧弯特征的相似性验证 | 第50-53页 |
5.2.1 椎骨几何中心点偏离骶骨中轴线比较 | 第50-51页 |
5.2.2 冠状面内各个椎骨与中轴线角度以及Cobb角对比 | 第51-53页 |
5.3 与相关实验研究对比验证模型 | 第53-60页 |
5.3.1 T4-T7节段验证结果 | 第53-55页 |
5.3.2 T8-T11节段验证结果 | 第55-58页 |
5.3.3 T12-L3节段验证结果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矫形力作用下脊柱的变形分析 | 第62-68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矫形力加载仿真分析 | 第62-64页 |
6.2.1 矫形力及约束的加载 | 第62页 |
6.2.2 观察参数 | 第62-64页 |
6.3 脊柱综合弹性模量计算 | 第64-65页 |
6.4 最佳矫形力大小及矫形位置的计算 | 第65-66页 |
6.4.1 脊柱侧弯三点力矫正原理 | 第65-66页 |
6.4.2 最佳矫形力的计算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脊柱侧弯特征曲线拟合 | 第73页 |
附录B 脊柱侧弯顶椎位置、最大偏移量以及Cobb角的自动计算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