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轴压应力应变关系 | 第12-15页 |
1.2.2 钢筋与SFRAC粘结滑移性能 | 第15-17页 |
1.2.3 SFRAC梁正截面受弯性能 | 第17-18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试验设计 | 第20-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2.2 试验参数 | 第22-23页 |
2.3 配合比设计 | 第23-24页 |
2.4 试验方法及加载方案 | 第24-28页 |
2.4.1 基本力学性能及单轴受压本构试验 | 第24-25页 |
2.4.2 粘结性能试验 | 第25-27页 |
2.4.3 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拉压性能及弹性模量 | 第29-34页 |
3.2.1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2.2 拉压强度、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 第31-34页 |
3.3 单轴受压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34-38页 |
3.3.1 W/C对单轴受压性能的影响 | 第36页 |
3.3.2 δ_R对单轴受压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ρ_f对单轴受压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轴压本构模型 | 第38-43页 |
3.4.1 峰值应力和应变 | 第39-40页 |
3.4.2 模型参数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钢筋与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及计算模型 | 第44-6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粘结试验破坏模式 | 第44-45页 |
4.3 粘结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3.1 粘结强度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4.3.2 水灰比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3.3 再生骨料取代率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4 钢纤维体积率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47页 |
4.4 钢筋与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4.4.1 水灰比对粘结滑移性能影响 | 第47-48页 |
4.4.2 再生骨料取代率对粘结滑移性能影响 | 第48页 |
4.4.3 钢纤维体积率对粘结滑移性能影响 | 第48-49页 |
4.5 粘结应力和滑移分布特点 | 第49-58页 |
4.5.1 粘结应力沿粘结区段的分布 | 第49-53页 |
4.5.2 粘结滑移沿粘结区段的分布 | 第53-55页 |
4.5.3 不同粘结位置的粘结滑移关系 | 第55-58页 |
4.6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58-62页 |
4.6.1 本构关系方程 | 第58-60页 |
4.6.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0-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及计算方法 | 第64-107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65-84页 |
5.2.1 开裂弯矩影响因素 | 第78-79页 |
5.2.2 受弯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79-81页 |
5.2.3 刚度影响因素 | 第81-83页 |
5.2.4 裂缝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5.3 正截面抗裂计算 | 第84-90页 |
5.3.1 正截面抗裂计算模型 | 第84-89页 |
5.3.2 开裂弯矩计算 | 第89-90页 |
5.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90-96页 |
5.4.1 基本假定 | 第90-91页 |
5.4.2 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参数α和β | 第91-93页 |
5.4.3 受拉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抗拉强度计算及极限承载力 | 第93-96页 |
5.5 截面刚度计算 | 第96-102页 |
5.5.1 基于有效惯性矩法的刚度计算 | 第96-100页 |
5.5.2 基于解析法的刚度计算 | 第100-102页 |
5.6 裂缝宽度计算 | 第102-105页 |
5.6.1 平均裂缝间距计算 | 第102-104页 |
5.6.2 裂缝宽度计算 | 第104-10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9页 |
6.3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页 |
学术论文 | 第119页 |
知识产权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