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多环芳烃 | 第15-27页 |
1.2.1 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15-17页 |
1.2.2 大气中颗粒态PAHs的浓度水平 | 第17-18页 |
1.2.3 粒径分布 | 第18-21页 |
1.2.4 气象条件对多环芳烃在大气颗粒物上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5 源解析 | 第22-25页 |
1.2.6 风险评价 | 第25-27页 |
1.3 大气颗粒物携带多环芳烃的萃取方法研究 | 第27-29页 |
1.3.1 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的萃取方法 | 第27-28页 |
1.3.2 多环芳烃在大气颗粒物上萃取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多环芳烃萃取条件优化探索研究 | 第31-52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1 试剂 | 第31-32页 |
2.1.2 仪器 | 第32页 |
2.1.3 萃取方法选择 | 第32-33页 |
2.1.4 正交设计试验 | 第33-36页 |
2.1.5 样品预处理 | 第36页 |
2.1.6 多环芳烃的GCMS分析 | 第36-39页 |
2.1.7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39-4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2.2.1 单溶剂 | 第41-44页 |
2.2.2 双溶剂 | 第44-46页 |
2.2.3 萃取溶剂用量与样品重量关系 | 第46-48页 |
2.2.4 萃取时间(萃取单元时间及萃取次数) | 第48-49页 |
2.2.5 方法验证 | 第49-50页 |
2.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多环芳烃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上的浓度及分布研究 | 第52-6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2-54页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54-55页 |
3.2.1 采样器 | 第54页 |
3.2.2 采样滤膜 | 第54-55页 |
3.3 采样点布设与采样时间 | 第55页 |
3.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55-56页 |
3.4.1 采样前滤膜的预处理 | 第55页 |
3.4.2 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55页 |
3.4.3 实验用品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55-56页 |
3.4.4 空白实验与定量限 | 第5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3.5.1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 第56-57页 |
3.5.2 颗粒相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 第57-59页 |
3.5.3 颗粒相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 | 第59-61页 |
3.6 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分布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源解析 | 第63-7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4.1.1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 | 第63页 |
4.1.2 气固相分配理论(G+Ppartitioning) | 第63-65页 |
4.1.3 实验对象 | 第6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4.2.1 颗粒相PAHs浓度源解析结果 | 第65-67页 |
4.2.2 PAHs总浓度源解析结果 | 第67-68页 |
4.2.3 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分布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价研究 | 第70-75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1.1 BaP总毒性当量浓度 | 第70页 |
5.1.2 终生致癌风险模型 | 第70-7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5.2.1 多环芳烃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BaPeq水平 | 第71-73页 |
5.2.2 多环芳烃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风险评价 | 第73页 |
5.3 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