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贫困 | 第20页 |
2.1.2 扶贫 | 第20-21页 |
2.1.3 精准扶贫 | 第21-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社会精细化理论 | 第22页 |
2.2.2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3 延寿县农村贫困与精准扶贫现状 | 第24-32页 |
3.1 延寿县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3.1.1 延寿县经济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1.2 延寿县农村贫困情况 | 第25页 |
3.1.3 延寿县农村贫困特征 | 第25-28页 |
3.2 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现状 | 第28-31页 |
3.2.1 延寿县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情况 | 第28-30页 |
3.2.2 延寿县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 第30页 |
3.2.3 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政策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2-36页 |
4.1 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4.1.1 政府财政帮扶资金实际发挥作用有限 | 第32页 |
4.1.2 扶贫人员精准帮扶力度不够 | 第32页 |
4.1.3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能力不足 | 第32-33页 |
4.1.4 产业“造血”能力有待加强 | 第33页 |
4.2 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3-34页 |
4.2.1 扶贫资金缺乏规范管理和监督 | 第33页 |
4.2.2 帮扶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33-34页 |
4.2.3 扶贫对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 第34页 |
4.2.4 产业扶贫项目不精准 | 第3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5 国内典型农村精准扶贫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39页 |
5.1 国内典型农村精准扶贫地区的经验 | 第36-38页 |
5.1.1 广东“双到”扶贫模式 | 第36-37页 |
5.1.2 重庆旅游扶贫模式 | 第37页 |
5.1.3 浙江科技扶贫开发模式 | 第37-38页 |
5.2 国内典型农村精准扶贫地区的经验启示 | 第38页 |
5.2.1 精确瞄准贫困对象 | 第38页 |
5.2.2 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 第38页 |
5.2.3 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 第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6 完善延寿县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6.1 健全精准扶贫机制 | 第39页 |
6.1.1 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 | 第39页 |
6.1.2 健全精准扶贫监督机制 | 第39页 |
6.1.3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查工作 | 第39页 |
6.2 借助合力营造大扶贫格局 | 第39-40页 |
6.2.1 提高基层帮扶人员工作能力 | 第39-40页 |
6.2.2 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 | 第40页 |
6.2.3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 第40页 |
6.3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 第40-41页 |
6.3.1 强化技能培训 | 第40页 |
6.3.2 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 | 第40-41页 |
6.4 创新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 | 第41页 |
6.4.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 第41页 |
6.4.2 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引导的新型产业建设 | 第4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7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