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机械论文--采掘机械论文--地下采掘机械论文

新型MQJ20/1350J煤层气钻机关键部件的研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国内外煤层气钻机概述第9-10页
    1.2 国内煤层气钻机第10页
    1.3 国外煤层气钻机的现状第10页
    1.4 国内钻机与进口车载钻机在煤层气施工中的主要差距及原因分析第10-12页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12-13页
第二章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及校核第13-47页
    2.1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原则第13页
    2.2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第13-14页
    2.3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计算第14-25页
        2.3.2 动力轴的设计第18-20页
        2.3.3 过渡轴的设计第20-22页
        2.3.4 旋转轴的设计第22-23页
        2.3.5 提升轴的设计第23-25页
    2.4 MQJ20绞车的强度分析第25-37页
        2.4.1 动力轴的校核第25-28页
        2.4.2 过渡轴的校核第28-30页
        2.4.3 提升轴的校核第30-35页
        2.4.4 轴承的校核第35-36页
        2.4.5 绞车的校核第36-37页
    2.5 MQJ20绞车刹车系统分析第37-39页
        2.5.1 绞车刹车系统的设计要求第37页
        2.5.2 绞车刹车系统分析计算第37-39页
    2.6 绞车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第39-47页
        2.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2.6.2 有限元网格划分第40-42页
        2.6.3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与约束第42-43页
        2.6.4 模型等效应力与位移图第43-47页
第三章 K41-200/2.8井架的整体设计及校核第47-93页
    3.1 井架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第47-49页
        3.1.1 井架的基本参数第47-48页
        3.1.2 井架设计的设计标准及规范第48页
        3.1.3 井架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第48-49页
    3.2 井架设计的设计准则第49页
        3.2.1 井架的设计载荷第49页
        3.2.2 井架的设计风速第49页
    3.3 井架的结构分析第49-53页
        3.3.1 井架主要型材选型及应力的确定第49-52页
        3.3.2 静强度校核条件第52页
        3.3.3 井架载荷的确定第52-53页
    3.4 井架稳定性校核第53-65页
        3.4.1 前开口井架整体稳定计算模型概述第53-54页
        3.4.2 井架整体性校核条件第54-55页
        3.4.3 井架大腿稳定性校核第55-56页
        3.4.4 井架整体稳定性校核第56-59页
        3.4.5 井架其他部分校核验算第59-65页
    3.5 井架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第65-71页
        3.5.1 井架结构分析的目的及内容第65页
        3.5.2 井架静力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5-71页
    3.6 井架载荷的确定第71-80页
        3.6.1 井架恒定载荷的确定第71-72页
        3.6.2 井架工作载荷的确定第72页
        3.6.3 井架自然载荷的确定第72-77页
        3.6.4 井架起升载荷的确定第77-80页
    3.7 各工况下的加载输出第80-85页
        3.7.1 工况载荷加载第80-83页
        3.7.2 起升工况第83-85页
    3.8 井架的稳定性校核第85-91页
        3.8.1 前开口井架整体稳定计算模型概述第85-86页
        3.8.2 井架稳定性校核条件第86-87页
        3.8.3 井架稳定性校核第87-91页
    3.9 井架有限元分析结论第91-93页
第四章 DZ200/2.8底座的整体设计及校核第93-107页
    4.1 底座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第93-94页
        4.1.1 底座的基本参数第93页
        4.1.2 底座设计的标准及规范第93-94页
        4.1.3 底座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第94页
    4.2 底座的设计计算及校核第94-98页
        4.2.1 底座关键部位的计算校核第94-96页
        4.2.2 底座主要焊缝的强度校核第96-98页
    4.3 底座的有限元分析第98-107页
        4.3.0 底座的主要技术参数第98-99页
        4.3.1 底座的设计工况第99页
        4.3.2 底座静力计算模型的建立第99-100页
        4.3.4 工况分析及坐标系的建立第100页
        4.3.5 各工况下的加载输出第100-107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下的河北省香河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不锈钢缆式焊丝气保焊熔敷特性及工艺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