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实证分析法 | 第11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1页 |
(三)制度分析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渊源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外部性理论 | 第14-15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三、绿色金融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一、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 | 第16页 |
二、关于碳排放权初期分配制度的效率 | 第16-17页 |
三、关于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 第17-18页 |
四、关于碳金融及其体系的构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长现状和主要问题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成长历程 | 第21-23页 |
一、2005年至2011年:我国主动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 第21-22页 |
二、2011年至2017年: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 第22页 |
三、2017年至今:建立和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成长现状 | 第23-29页 |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履约比率日益提升 | 第23-25页 |
二、产品数量逐渐增多,交易主体日渐多元 | 第25-27页 |
三、交易场所不断增多,交易平台初步形成 | 第27-28页 |
四、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一、理论研究问题 | 第29-30页 |
(一)理论落后于成长实践 | 第29-30页 |
(二)缺少实证研究 | 第30页 |
(三)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 第30页 |
二、成长实践问题 | 第30-34页 |
(一)制度设计不够统一,市场运行参差不齐 | 第30-31页 |
(二)交易品种总体较少,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形成 | 第31页 |
(三)交易主体不够积极,市场活跃程度不高 | 第31-32页 |
(四)综合监管效果较差,政策可持续性不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果评估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方法与模型 | 第34-38页 |
一、方法原理 | 第34-36页 |
二、变量选择 | 第36-38页 |
(一)经济规模 | 第36-37页 |
(二)人口数量 | 第37页 |
(三)工业比重 | 第37页 |
(四)能源强度 | 第37-38页 |
(五)环境规制强度 | 第38页 |
三、模型建立 | 第38页 |
第二节 数据与描述 | 第38-40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二、描述统计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一、实证结果 | 第40-43页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0-42页 |
(二)倍差法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一)交易市场发育不够成熟 | 第43-44页 |
(二)交易政策层次较低且执行力度不足 | 第44-45页 |
(三)环境规制整体较弱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经验借鉴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市场分类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比较 | 第48-49页 |
一、欧盟:全球最大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48页 |
二、美国:典型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48-49页 |
三、日本:独特的城市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49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第49-51页 |
一、建立以法律框架为保障的强制交易体系 | 第49-50页 |
二、适时推动交易体系的实施和发展 | 第50页 |
三、严格执行监控、报告、认证机制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长路径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加强碳交易理论体系建设 | 第51-52页 |
一、加快碳交易理论研究进程 | 第51-52页 |
二、扩展碳交易理论研究视角 | 第52页 |
三、关注碳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 第52页 |
第二节 加快碳交易市场实践成长 | 第52-57页 |
一、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 第53-54页 |
二、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 第54页 |
三、完善顶层设计安排 | 第54-55页 |
四、鼓励主体参与和人才培育 | 第55页 |
五、丰富市场交易品种 | 第55-56页 |
六、推行适度交易监管 | 第56页 |
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