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节 清代天地会活动情况概述 | 第8-11页 |
一、天地会的起源与发展 | 第8页 |
二、清中后期的天地会活动情况 | 第8页 |
三、天地会活动的社会危害性 | 第8-11页 |
(一)恃强凌弱、寻仇报复 | 第8-9页 |
(二)走私贩毒 | 第9页 |
(三)抢劫 | 第9页 |
(四)收保护费 | 第9页 |
(五)敲诈勒索 | 第9页 |
(六)骗取钱财 | 第9-11页 |
第二节 清代专门针对天地会活动律文的制定与适用 | 第11-14页 |
一、清代惩治天地会律文的制定 | 第11-12页 |
二、惩治“复兴天地会”律的适用 | 第12页 |
三、惩治“复兴天地会”律的修改 | 第12-13页 |
四、惩治“复兴天地会”律的分析 | 第13-14页 |
(一)该规定体现了打击有组织犯罪的部分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第13页 |
(二)立法过程缓慢,惩治行动长期无法可依 | 第13页 |
(三)律文适用范围具有很大局限性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惩治天地会活动适用的其他律文 | 第14-17页 |
一、“谋反及大逆”及“谋叛但共谋”律 | 第14页 |
二、“强盗已行”律 | 第14-15页 |
三、“传播邪教”律 | 第15-16页 |
(一)“左道异端煽惑人民”律 | 第15页 |
(二)“妄布邪言煽惑人心”律 | 第15-16页 |
(三)“传习白阳、白莲、八卦等邪教”律 | 第16页 |
四、该类律文应用效果分析 | 第16-17页 |
(一)根据不同活动形式选择适用律文,具有准确性、灵活性 | 第16页 |
(二)律文规定互有重叠,导致执法标准不统一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惩治天地会结会案件适用的“例” | 第17-20页 |
一、规定量刑的减轻情形的例文 | 第17-18页 |
(一)“悔罪投出”者从轻 | 第17页 |
(二)“闻拿投首”者从轻 | 第17-18页 |
二、规定量刑的加重情形的例文 | 第18页 |
三、山西道监察御史蒋云宽之所奏被定为定例 | 第18-19页 |
四、认定结会人数的例文 | 第19页 |
五、调整发遣流放地点的律文 | 第19-20页 |
第五节 惩治结会案件律例的补充与修订 | 第20-21页 |
一、对失察结会案件官员的处罚的规定 | 第20页 |
二、光绪末年废除凌迟、枭示等酷刑 | 第20页 |
三、宣统二年正式颁布《大清现行刑律》 | 第20-21页 |
结论 | 第21-23页 |
一、律例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一)对于天地会活动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够深刻 | 第21页 |
(二)没有准确把握天地会活动的演变规律 | 第21页 |
(三)宽严尺度的把握存在较大偏差 | 第21-22页 |
二、律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一)打击天地会结会案件的起点过低导致力量分散 | 第22页 |
(二)针对天地会结会案件的罪名设计存在疏漏,罪刑配置针对性不强,导致定罪量刑不一致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4页 |
后记 | 第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