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 第14-15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 第15-16页 |
·我国对城市风景名胜区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 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景名胜区主要问题调查分析 | 第18-27页 |
1 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城市风景名胜区的意义和价值 | 第18-20页 |
·见证城市发展的历史,彰显城市传统文化内涵 | 第18页 |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推进城市进步 | 第18-19页 |
·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 第19页 |
·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 第19页 |
·突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 | 第19-20页 |
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景名胜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6页 |
·错位开发 | 第20-21页 |
·资源破碎化 | 第21-22页 |
·以公园功能为主 | 第22-23页 |
·空间饱和化 | 第23-24页 |
·环境质量下降 | 第24-25页 |
·游人容量和结构层次的变化 | 第25-26页 |
·混乱的人为干扰和管理 | 第2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应对策略 | 第27-37页 |
1 城市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应对策略——可持续发展 | 第27-31页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 | 第27-29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7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7-28页 |
·协同理论 | 第28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8页 |
·中国传统文化 | 第28-29页 |
·城市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 第29-31页 |
·正确对待,转变观念 | 第29页 |
·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城市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 | 第29-30页 |
·严格控制城市风景名胜区的游人容量和居民数量 | 第30页 |
·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危机管理 | 第30页 |
·加强风景区周边景观控制,促进城市与风景区景观的协调 | 第30-31页 |
2 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应对策略 | 第31-34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1-33页 |
·明确功能分区,分区保护和发展 | 第33-34页 |
3 城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应对策略 | 第34-35页 |
4 城市风景名胜区防灾抗灾及灾后重建应对策略 | 第35-3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研究 | 第37-57页 |
1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概况分析 | 第37-43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37-39页 |
·地理位置 | 第37页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土壤 | 第37-38页 |
·气候 | 第38页 |
·植物资源 | 第38页 |
·动物资源 | 第38页 |
·人文资源 | 第38-39页 |
·景区内居民点 | 第39页 |
·其它 | 第39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2页 |
·外部交通 | 第39页 |
·内部交通及游线布置 | 第39-42页 |
·服务接待设施 | 第42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游客人数分析 | 第42-43页 |
2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分析 | 第43-50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现有资源评价 | 第43-48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 | 第48-50页 |
·城市化问题 | 第48-49页 |
·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3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 第50-57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50-51页 |
·明确定位 | 第50页 |
·严格控制,加强保护 | 第50页 |
·树立危机意识,保护景区周边景观 | 第50-51页 |
·运用高科技手段 | 第51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应对策略 | 第51-53页 |
·掌握景区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制定动态规划 | 第51页 |
·划分—公园区 | 第51-52页 |
·分区管理 | 第52-53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应对策略 | 第53页 |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冰灾应对策略 | 第53-57页 |
·景区内自然资源的恢复 | 第53-54页 |
·景区内人文资源的恢复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1 结论 | 第57-58页 |
2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