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6页 |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2 特高拱坝稳定性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1.2.1 应力控制及拱梁分载法 | 第16页 |
1.2.2 刚体极限平衡法 | 第16-17页 |
1.2.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第17-20页 |
1.2.4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1.2.5 能量法 | 第23-24页 |
1.3 特高拱坝坝基开挖松弛破坏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1.4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1.4.1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现象 | 第26-27页 |
1.4.2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机理 | 第27-28页 |
1.4.3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的模拟及对坝体影响 | 第28-29页 |
1.4.4 蓄水期枢纽区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29-32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工作及核心创新点 | 第32-3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1.5.2 主要工作 | 第34-35页 |
1.5.3 创新点 | 第35-36页 |
第2章 不平衡力分析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的理论基础 | 第36-54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36-37页 |
2.2 变形与破坏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2.3 弹塑性迭代过程 | 第38-40页 |
2.4 不平衡力性质的讨论 | 第40-42页 |
2.5 最小塑性余能原理的证明与讨论 | 第42-46页 |
2.6 持续增载过程中结构破坏分析 | 第46-47页 |
2.7 结构非弹性变形破坏分析的热力学基础 | 第47-52页 |
2.7.1 Rice内变量理论及格林非弹性体综述 | 第48-49页 |
2.7.2 格林弹性体的Hamilton原理 | 第49-50页 |
2.7.3 格林非弹性体的准Hamilton原理 | 第50-5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特高拱坝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 第54-79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54页 |
3.2 基于小块体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进展 | 第54-60页 |
3.2.1 重晶石粉胶结相似材料 | 第54-56页 |
3.2.2 小块体压制设备 | 第56-57页 |
3.2.3 岩体裂隙及结构面的模拟方法 | 第57-58页 |
3.2.4 全桥法的简易位移计 | 第58-59页 |
3.2.5 伺服加载系统及缸壁摩擦处理方法 | 第59-60页 |
3.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数字化操作系统 | 第60-62页 |
3.4 特高拱坝的3K安全系数与关键控制研究 | 第62-69页 |
3.4.1 起裂安全系数K1与坝踵拉裂 | 第63-65页 |
3.4.2 整体非线性变形安全系数K2与坝趾压裂 | 第65-67页 |
3.4.3极限承载安全系数K3 | 第67-69页 |
3.5 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高拱坝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69-71页 |
3.6 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3K安全系数数值求解 | 第71-77页 |
3.6.1 起裂安全系数K1与不平衡力 | 第71-73页 |
3.6.2 整体非线性变形安全系数K2与屈服区体积 | 第73-75页 |
3.6.3 极限承载安全系数K3 | 第75-7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锦屏一级拱坝变形破坏分析及加固控制研究 | 第79-11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79页 |
4.2 工程概况及计算模型 | 第79-84页 |
4.2.1 锦屏一级工程概况 | 第79-81页 |
4.2.2 有限元网格 | 第81-82页 |
4.2.3 计算参数 | 第82-83页 |
4.2.4 计算方案 | 第83-84页 |
4.3 混凝土和基础的材料参数反演 | 第84-87页 |
4.3.1 参数反演方法 | 第84-85页 |
4.3.2 2014 年2月的材料参数的反演 | 第85-86页 |
4.3.3 反演参数对第四阶段蓄水的适用性 | 第86-87页 |
4.4 基于不平衡力的锦屏一级拱坝变形破坏分析 | 第87-101页 |
4.4.1 坝体体型及荷载比 | 第87-88页 |
4.4.2 坝体位移与应力 | 第88-90页 |
4.4.3 坝体屈服区分析 | 第90-91页 |
4.4.4 塑性余能范数分析 | 第91-94页 |
4.4.5 坝趾、坝踵及坝肩不平衡力分析 | 第94-95页 |
4.4.6 重要结构面的屈服区和不平衡力分析 | 第95-96页 |
4.4.7 3 K安全系数的数值求解 | 第96-100页 |
4.4.8 本节小结 | 第100-101页 |
4.5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的对比验证 | 第101-109页 |
4.5.1 相似比尺及模型试验设计 | 第101-102页 |
4.5.2 坝体变形及应力的非对称性对比 | 第102-104页 |
4.5.3 坝体开裂破坏对比 | 第104-106页 |
4.5.4 结构面相对变形及破坏对比 | 第106-109页 |
4.6 断层不平衡力与现场位移监测值的对应 | 第109-110页 |
4.7 基础加固措施的效果评价 | 第110-115页 |
4.7.1 坝体的位移及屈服区分析 | 第110-113页 |
4.7.2 3 K安全系数对比 | 第113-11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5章 特高拱坝建基面卸荷松弛及其对拱坝影响研究 | 第117-141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117页 |
5.2 不平衡力驱动非平衡演化 | 第117-119页 |
5.3 卸荷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119-124页 |
5.3.1 开挖卸荷松弛模拟方法 | 第119-120页 |
5.3.2 锚索模拟方法 | 第120-121页 |
5.3.3 有限元模型 | 第121-122页 |
5.3.4 材料参数与计算程序 | 第122-124页 |
5.3.5 地应力反演分析 | 第124页 |
5.4 白鹤滩左岸特征及基础处理措施概况 | 第124-127页 |
5.4.1 白鹤滩体型及左岸坝基特征 | 第124-125页 |
5.4.2 白鹤滩左岸开挖基础处理措施 | 第125-126页 |
5.4.3 白鹤滩左岸开挖卸荷松弛情况介绍 | 第126-127页 |
5.5 无基础处理措施的卸荷松弛分析 | 第127-133页 |
5.5.1 开挖至630m高程时的松弛卸荷分析 | 第127-129页 |
5.5.2 开挖过程中不平衡力变化分析 | 第129-132页 |
5.5.3 开挖过程中位移变化分析 | 第132-133页 |
5.6 基础处理对建基面卸荷松弛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5.6.1 预设保护层效果分析 | 第133-134页 |
5.6.2 边坡锚固影响分析 | 第134-135页 |
5.7 建基面卸荷松弛对拱坝稳定性影响 | 第135-139页 |
5.7.1 松弛影响的模拟方法及参数选取 | 第135-137页 |
5.7.2 松弛对位移和应力影响 | 第137-138页 |
5.7.3 松弛对整体稳定性影响 | 第138-13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6章 基于不平衡力的特高拱坝建基面优化研究 | 第141-151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141页 |
6.2 计算模型及方案 | 第141-144页 |
6.2.1 左岸建基面开挖卸荷松弛计算对比方案 | 第141-142页 |
6.2.2 整体稳定性及抗滑稳定性计算对比方案 | 第142-144页 |
6.3 左岸建基面开挖卸荷对比分析 | 第144-145页 |
6.4 拱坝整体稳定性对比分析 | 第145-147页 |
6.5 关键滑块抗滑稳定性对比分析 | 第147-15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7章 初期蓄水期边坡异常变形机制及对拱坝影响研究 | 第151-167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151-152页 |
7.2 饱和渗流分析及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 第152-153页 |
7.3 裂隙岩体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 | 第153-160页 |
7.3.1 Terzaghi有效应力不适用蓄水初期的讨论 | 第153-154页 |
7.3.2 裂隙岩体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 | 第154-157页 |
7.3.3 裂隙水压力系数取值的讨论 | 第157-160页 |
7.4 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的有限元实现 | 第160-161页 |
7.5 蓄水初期库盆变形及对拱坝影响分析 | 第161-16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0页 |
8.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167-169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0-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