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杂草稻蔓延与形势 | 第10页 |
·杂草稻的概念 | 第10-11页 |
·杂草稻植物形态学特性 | 第11-13页 |
·杂草稻主要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杂草稻苗期特征 | 第11-12页 |
·杂草稻穗部性状 | 第12页 |
·杂草稻主要生长特点 | 第12页 |
·杂草稻休眠性 | 第12页 |
·杂草稻落粒性 | 第12页 |
·杂草稻田间生态特性 | 第12-13页 |
·杂草稻的来源 | 第13-14页 |
·影响杂草稻发生的因素 | 第14-15页 |
·耕作方式对杂草稻发生的影响 | 第14页 |
·栽培方式对杂草稻发生的影响 | 第14-15页 |
·杂草稻的抗逆性对杂草稻发生的影响 | 第15页 |
·杂草稻的传播途径 | 第15-16页 |
·杂草稻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 第16-19页 |
·杂草稻的危害 | 第16-17页 |
·造成栽培稻减产 | 第16-17页 |
·降低稻米品质 | 第17页 |
·产生"超级杂草稻" | 第17页 |
·杂草稻的防控对策 | 第17-19页 |
·净化种子源 | 第17-18页 |
·人为剔除植株 | 第18页 |
·采取合理的水稻栽培方式降低杂草稻田间基数 | 第18页 |
·使用化学除草剂杀灭杂草稻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邵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耕作制度的变化 | 第21-24页 |
·邵阳县山脉概况 | 第21页 |
·邵阳县河流概况 | 第21-22页 |
·邵阳县气候概况 | 第22-23页 |
·邵阳县水稻生产现状 | 第23-24页 |
3 小溪市乡发现杂草稻的基本情况及其形态学主要特征观察 | 第24-26页 |
·杂草稻的发现 | 第24-26页 |
·发现的杂草稻的形态学主要特征 | 第26页 |
4 抛荒早稻秧田杂草种类和种群特征及遗留稻种生长考察 | 第26-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样地的杂草种类和群落最小面积 | 第28-33页 |
·样地的抛荒秧田杂草与遗留稻种生长状况 | 第28-29页 |
·样地农田杂草调查 | 第29-31页 |
·样地杂草种类---面积曲线图 | 第31-32页 |
·样地遗留的稻种生长与"野化" | 第32-33页 |
5 小溪市乡杂草稻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 第33-34页 |
·小溪市乡杂草稻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33页 |
·小溪市乡新元村杂草稻防治对策 | 第33-34页 |
·加大宣传,正视杂草稻的存在 | 第33页 |
·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稻的蔓延 | 第33-34页 |
·清理抛荒地,预防杂草稻的滋生 | 第34页 |
·跟踪检查,确保防治措施到位 | 第34页 |
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研究结果 | 第34-35页 |
·在邵阳县小溪市乡新元村发现的杂草稻为籼型杂草稻 | 第34页 |
·抛荒秧田长期抛荒,遗留稻种‘野性’增加,有可能由栽培稻衍化为杂草稻 | 第34-35页 |
·要高度重视杂草稻知识的普及和杂草稻的防控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要重视我省杂草稻的发生 | 第35-36页 |
·稻田长期抛荒,可能为栽培稻野化为杂草稻创造条件 | 第36页 |
·重视杂草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第36页 |
·必须高度重视杂草的预防与控制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简历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