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红柱石族矿物资源现状 | 第12-17页 |
1.1.1 红柱石族矿物简介 | 第12-13页 |
1.1.2 红柱石族矿物资源储量及分布 | 第13-16页 |
1.1.3 红柱石族矿物的矿石类型与矿床特征 | 第16-17页 |
1.2 红柱石族矿物的产量和消费 | 第17-19页 |
1.3 红柱石族矿物选矿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蓝晶石矿选矿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红柱石矿选矿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硅线石矿选矿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 红柱石族矿物浮选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4.1 捕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4.2 金属离子对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3 粒度对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9-32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试验样品、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32-48页 |
2.1 试样 | 第32-40页 |
2.1.1 蓝晶石单矿物 | 第32-33页 |
2.1.2 红柱石单矿物 | 第33-34页 |
2.1.3 硅线石单矿物 | 第34-36页 |
2.1.4 石英单矿物 | 第36-37页 |
2.1.5 人工混合矿 | 第37页 |
2.1.6 蓝晶石矿石 | 第37-40页 |
2.2 试验试剂 | 第40页 |
2.3 仪器和设备 | 第40-42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2.4.1 浮选试验 | 第42-43页 |
2.4.2 矿物表面电动电位测试 | 第43页 |
2.4.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43-44页 |
2.4.4 拉曼光谱测试 | 第44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44页 |
2.4.6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44页 |
2.4.7 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 | 第44-48页 |
第3章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结构与表面性质 | 第48-76页 |
3.1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结构 | 第48-51页 |
3.1.1 蓝晶石 | 第48-49页 |
3.1.2 红柱石 | 第49页 |
3.1.3 硅线石 | 第49-51页 |
3.2 红柱石族矿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51-54页 |
3.3 红柱石族矿物的晶体几何与电子结构 | 第54-68页 |
3.3.1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的结构参数 | 第54-61页 |
3.3.2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原子的Mulliken布居分析 | 第61-62页 |
3.3.3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的化学键模拟计算 | 第62-65页 |
3.3.4 红柱石族矿物晶体的表面电子态密度 | 第65-68页 |
3.4 红柱石族矿物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8-71页 |
3.5 红柱石族矿物表面荷电机理研究 | 第71-75页 |
3.6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与机理研究 | 第76-121页 |
4.1 十八烷基伯胺体系中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与机理 | 第76-92页 |
4.1.1 红柱石族矿物的浮选行为 | 第76-78页 |
4.1.2 十八烷基伯胺的溶液化学分析 | 第78-81页 |
4.1.3 十八烷基伯胺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81-84页 |
4.1.4 十八烷基伯胺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XPS分析 | 第84-87页 |
4.1.5 十八烷基伯胺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87-92页 |
4.2 十六烷基磺酸钠体系中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与机理 | 第92-104页 |
4.2.1 红柱石族矿物的浮选行为 | 第93-95页 |
4.2.2 十六烷基磺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95-97页 |
4.2.3 十六烷基磺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XPS分析 | 第97-100页 |
4.2.4 十六烷基磺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100-104页 |
4.3 油酸钠体系中红柱石族矿物浮选行为与机理 | 第104-119页 |
4.3.1 红柱石族矿物的浮选行为 | 第104-106页 |
4.3.2 油酸钠的溶液化学分析 | 第106-109页 |
4.3.3 油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表面金属离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109-111页 |
4.3.4 油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111-113页 |
4.3.5 油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XPS分析 | 第113-116页 |
4.3.6 油酸钠与红柱石族矿物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116-119页 |
4.4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蓝晶石与石英浮选分离行为与机理研究 | 第121-143页 |
5.1 蓝晶石与石英的浮选行为研究 | 第122-126页 |
5.1.1 矿浆pH值对蓝晶石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122页 |
5.1.2 捕收剂浓度对蓝晶石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5.1.3 三价铁离子对蓝晶石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124页 |
5.1.4 水玻璃对蓝晶石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1.5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 第125-126页 |
5.2 石油磺酸钠在蓝晶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126-130页 |
5.3 三价铁离子对蓝晶石和石英活化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130-135页 |
5.4 水玻璃对蓝晶石和石英抑制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135-140页 |
5.5 蓝晶石矿石浮选分离试验 | 第140-142页 |
5.6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6.1 结论 | 第143-144页 |
6.2 创新点 | 第144页 |
6.3 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