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应县木塔现状 | 第10-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古建筑木材材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古建筑木构特有的榫卯节点特性研究 | 第14-16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斗栱研究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 第2章 应县木塔斗栱构造解读及其分类 | 第20-39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斗栱时代特征及宋式斗栱命名规则 | 第20-23页 |
| ·斗栱的时代特征 | 第20-21页 |
| ·宋式斗栱命名规则 | 第21-23页 |
| ·应县木塔铺作层构造 | 第23-24页 |
| ·铺作层竖向分布 | 第23页 |
| ·铺作层斗栱的平面布置 | 第23-24页 |
| ·应县木塔斗栱几何构造解读及分类 | 第24-33页 |
| ·应县木塔斗栱几何构造解读 | 第25-31页 |
| ·应县木塔斗栱几何类型 | 第31-32页 |
| ·木塔斗栱结构的类型 | 第32-33页 |
| ·二层明层柱头斗栱结构解析 | 第33-37页 |
| ·二层明层柱头斗栱荷载计算 | 第33-34页 |
| ·二层明层柱头斗栱的隐蔽构造分析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应县木塔二层明层柱头斗栱1:1试验模型制作 | 第39-50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试件设计 | 第39-42页 |
| ·斗栱的制作工艺 | 第42-49页 |
| ·测量 | 第42-44页 |
| ·放样 | 第44-45页 |
| ·估料 | 第45-47页 |
| ·斗栱组件制作 | 第47-49页 |
| ·质量检测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应县木塔二层明层柱头(平柱)斗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50-7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试验概况 | 第50-51页 |
| ·试件准备 | 第50页 |
| ·材料特性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7页 |
| ·加载装置 | 第51-54页 |
| ·测量内容和仪表安装 | 第54-56页 |
| ·加载制度 | 第56-57页 |
| ·试验现象 | 第57-58页 |
| ·试验结果 | 第58-68页 |
| ·草乳栿顶部竖向位移 | 第58-59页 |
| ·衬方头前端竖向位移 | 第59-60页 |
| ·昂嘴位移 | 第60-63页 |
| ·昂相对滑移 | 第63-64页 |
| ·千斤顶支座处竖向荷载 | 第64-65页 |
| ·第一跳华栱位移 | 第65-68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页 |
| ·残余位移分析 | 第68页 |
| ·华栱转动位移分析 | 第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应县木塔典型斗栱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 第70-89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木材的力学性质 | 第70-72页 |
| ·木材的正交各向异性 | 第70-71页 |
| ·木材横纹压缩下的本构 | 第71-72页 |
| ·典型斗栱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 第72-80页 |
| ·几何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74-76页 |
| ·接触处理 | 第76-80页 |
| ·二层明层柱头斗栱横纹弹性数值分析 | 第80-87页 |
| ·试验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 ·传力机理分析 | 第83-87页 |
| ·小结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98页 |
| 附录B | 第9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