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纳米材料 | 第14-16页 |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4-15页 |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 第15页 |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5-16页 |
·光催化材料 | 第16-22页 |
·背景 | 第16-17页 |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 第17-18页 |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超高密度磁存储材料 | 第22-31页 |
·磁性材料简介 | 第22-25页 |
·常见的磁记录介质 | 第25-26页 |
·图案型FePt磁记录材料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未来的磁记录技术的简介 | 第30-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0-48页 |
·基本物性的表征方法 | 第40-43页 |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43-44页 |
·磁性能表征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三章 Ta掺杂ZnO粉末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8-74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1页 |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水溶性Ta前体的合成 | 第49-50页 |
·Ta掺杂ZnO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0-51页 |
·Ta掺杂ZnO样品的表征 | 第51-59页 |
·Ta前体表征 | 第51-53页 |
·晶体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53-56页 |
·光学性能表征 | 第56-59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59-63页 |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59-62页 |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62页 |
·光催化机理的研究 | 第62-63页 |
·1%Ta掺杂ZnO催化剂的工艺和性能优化 | 第63-69页 |
·退火温度对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63-65页 |
·光催化性能的优化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ZnTiO_3粉末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4-94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75-76页 |
·实验药品 | 第75页 |
·样品合成 | 第75-76页 |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76-81页 |
·热重-热示差热(TG-DSC)分析 | 第76-77页 |
·结构分析 | 第77-79页 |
·光学特性与形貌分析 | 第79-81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81-87页 |
·不同退火条件与降解率的关系 | 第82-83页 |
·催化剂担载量与降解率的关系 | 第83-84页 |
·pH值与降解率的关系 | 第84-86页 |
·H_2O_2加入量与降解率的关系 | 第86-87页 |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五章 FePt/Al_2O_3纳米磁性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 | 第94-128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 | 第95-97页 |
·ALD的原理 | 第95-96页 |
·ALD的应用 | 第96-97页 |
·FePt/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97-100页 |
·FePt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7-98页 |
·Si衬底的清洗 | 第98-99页 |
·FePt/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99-100页 |
·FePt/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表征 | 第100-108页 |
·结构与L1_0相变表征 | 第100-103页 |
·TEM表征 | 第103-106页 |
·AFM表征 | 第106-107页 |
·XPS表征 | 第107-108页 |
·磁性能表征 | 第108-112页 |
·未退火FePt颗粒样品的磁性表征 | 第108页 |
·退火后的复合薄膜样品的磁性表征 | 第108-112页 |
·外磁场作用下的FePt/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探索研究 | 第112-118页 |
·FeP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112-114页 |
·外磁场作用下的FePt/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4-118页 |
·碳纳米管负载FePt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8-121页 |
·碳纳米管负载FePt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8-120页 |
·催化脱氢活性表征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29-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学术活动 | 第132-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