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1 查阅文献资料法 | 第9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9页 |
1.3.3 实地调研法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2.1 梨活性成分分析及提取 | 第10-11页 |
2.2.2 梨果的储藏保鲜技术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2.2.3 梨树有害生物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3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现实基础分析 | 第13-19页 |
3.1 隰县玉露香梨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3.2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总体情况与区域分布 | 第14-15页 |
3.3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15页 |
3.3.1 区位于交通条件 | 第15页 |
3.3.2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 第15页 |
3.4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分析 | 第15-17页 |
3.4.1 农民收入分析 | 第15-16页 |
3.4.2 市场供求分析 | 第16-17页 |
3.5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 第17-19页 |
3.5.1 发展的特色 | 第17页 |
3.5.2 发展的优势 | 第17-19页 |
4 隰县玉露香梨有害生物演替分析 | 第19-20页 |
4.1 隰县玉露香梨树病害演替分析 | 第19页 |
4.2 隰县玉露香梨树害虫演替分析 | 第19-20页 |
4.3 其他有害生物的危害 | 第20页 |
5 梨树黄粉虫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筛选试验 | 第20-23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5.2 试验时间和地点 | 第21页 |
5.3 供试药剂 | 第21页 |
5.4 田间药效试验 | 第21-22页 |
5.4.1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5.4.2 试验调查方法 | 第21页 |
5.4.3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5.4.4 施药时间及调查时间 | 第22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5.5.1 施药安全性 | 第22页 |
5.5.2 田间药效分析 | 第22-23页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23页 |
6 隰县玉露香梨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与绿色防控 | 第23-33页 |
6.1 梨白粉病 | 第24-26页 |
6.1.1 危害症状 | 第24页 |
6.1.2 病原物 | 第24页 |
6.1.3 侵染循环 | 第24页 |
6.1.4 发病条件 | 第24页 |
6.1.5 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6.2 梨树腐烂病 | 第26-27页 |
6.2.1 危害症状 | 第26页 |
6.2.2 病原物 | 第26页 |
6.2.3 侵染循环 | 第26-27页 |
6.2.4 发病条件 | 第27页 |
6.2.5 防治措施 | 第27页 |
6.3 梨黑星病 | 第27-28页 |
6.3.1 危害症状 | 第27-28页 |
6.3.2 病原物 | 第28页 |
6.3.3 侵染循环 | 第28页 |
6.3.4 发病条件 | 第28页 |
6.3.5 防治措施 | 第28页 |
6.4 梨锈病 | 第28-29页 |
6.4.1 危害症状 | 第28页 |
6.4.2 病原物 | 第28-29页 |
6.4.3 侵染循环 | 第29页 |
6.4.4 发病条件 | 第29页 |
6.4.5 防治措施 | 第29页 |
6.5 梨木虱 | 第29-30页 |
6.5.1 分类界元 | 第30页 |
6.5.2 形态特征 | 第30页 |
6.5.3 生活习性 | 第30页 |
6.5.4 防治措施 | 第30页 |
6.6 梨黄粉蚜 | 第30-31页 |
6.6.1 分类界元 | 第30页 |
6.6.2 形态特征 | 第30-31页 |
6.6.3 生活习性 | 第31页 |
6.6.4 传播方式 | 第31页 |
6.6.5 防治措施 | 第31页 |
6.7 黑绒金龟甲 | 第31-32页 |
6.7.1 分类界元 | 第31页 |
6.7.2 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6.7.3 生活习性 | 第32页 |
6.7.4 防治措施 | 第32页 |
6.8 蜱螨亚纲有害生物 | 第32-33页 |
6.8.1 在梨树上常见的叶螨 | 第32页 |
6.8.2 在梨树上常见的叶螨的生活习性 | 第32-33页 |
6.8.3 防治措施 | 第33页 |
7 隰县玉露香梨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33-36页 |
7.1 有害生物的因素 | 第33-34页 |
7.2 玉露香梨贮藏保鲜水平低 | 第34页 |
7.3 化苗木培育,科学管理 | 第34-35页 |
7.4 绿色防控,可持续发展 | 第35-36页 |
8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