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病理学、病因学论文

基于低秩变异字典和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肿瘤分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的工作及安排第12-14页
第二章 肿瘤分类的基本理论第14-28页
    2.1 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的概述第14-16页
        2.1.1 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的获取第14-16页
        2.1.2 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的特点第16页
    2.2 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处理第16-18页
        2.2.1 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的预处理第16-17页
        2.2.2 信息基因选择第17-18页
    2.3 肿瘤分类方法第18-23页
        2.3.1 传统分类方法第19页
        2.3.2 稀疏表示分类方法第19-23页
    2.4 稀疏表示分类模型的优化求解第23-25页
    2.5 肿瘤分类的评价指标第25-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低秩变异字典第28-34页
    3.1 低秩分解理论第28-29页
    3.2 低秩变异字典的构造第29-31页
    3.3 低秩分解模型的优化求解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分类模型第34-42页
    4.1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第34-35页
    4.2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模型的优化求解第35-37页
    4.3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分类准则第37-38页
    4.4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分类稳定性分析第38-40页
    4.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基于低秩变异字典和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肿瘤分类第42-64页
    5.1 基于低秩变异字典和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肿瘤分类算法第42页
    5.2 肿瘤数据库描述第42-44页
    5.3 基因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第44-46页
    5.4 变异字典的可行性分析第46-47页
    5.5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第47-48页
    5.6 反投影组稀疏表示分类模型的鲁棒性分析第48-55页
        5.6.1 基于反投影组稀疏表示的肿瘤识别结果第49-52页
        5.6.2 分类稳定性分析第52-55页
    5.7 候选致病基因分析第55-62页
        5.7.1 富集分析第56页
        5.7.2 生存曲线分析第56-61页
        5.7.3 生物学描述第61-62页
    5.8 本章小结第62-64页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及荣誉情况第76-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耳穴压贴联合昂丹司琼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软坚散结胶囊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