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心理论文

调节定向和道德提升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理论综述第11-24页
    1.1 道德提升感第11-15页
        1.1.1 道德提升感的涵义第11-12页
        1.1.2 道德提升感的结构第12-13页
        1.1.3 道德提升感与其它道德情绪的区别与联系第13-14页
        1.1.4 道德提升感与道德行为第14-15页
    1.2 调节定向第15-22页
        1.2.1 调节定向的内涵第15-17页
        1.2.2 调节定向的类型第17-18页
        1.2.3 调节定向的测量第18-20页
        1.2.4 调节定向的效应第20-22页
    1.3 道德提升感与调节定向第22-24页
2 问题提出第24-26页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4页
    2.2 本研究的思路第24-26页
3 预备实验第26-31页
    3.1 筛选道德提升感启动材料第26-28页
        3.1.1 实验目的第26页
        3.1.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3.1.3 结果第27-28页
    3.2 情境性调节定向的操纵效果检验第28-31页
        3.2.1 实验目的第28页
        3.2.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3.2.3 结果第30-31页
4 实验一: 道德提升感和特质性调节定向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31-37页
    4.1 实验目的第31页
    4.2 实验假设第31页
    4.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4.3.1 被试第31页
        4.3.2 实验设计第31页
        4.3.3 实验材料第31-32页
        4.3.4 实验程序第32-33页
        4.3.5 数据处理第3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4.4.1 不同调节定向及视频内容下的独裁者博弈分配额比较第33-35页
    4.5 讨论第35-37页
5 实验二: 道德提升感和情境性调节定向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37-44页
    5.1 实验目的第37页
    5.2 实验假设第37页
    5.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5.3.1 被试第37页
        5.3.2 实验设计第37页
        5.3.3 实验材料第37-38页
        5.3.4 实验程序第38-39页
        5.3.5 数据处理第39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5.4.1 不同调节定向及视频内容下的志愿活动意向程度比较第39-41页
        5.4.2 不同调节定向及视频内容下的志愿活动意向时长比较第41-42页
    5.5 讨论第42-44页
6 总讨论第44-46页
    6.1 结果讨论第44页
    6.2 研究意义、不足及未来展望第44-46页
        6.2.1 研究的意义第44-45页
        6.2.2 研究的不足第45页
        6.2.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第45-46页
7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4页
附录第54-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荀子的政治思想
下一篇: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