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24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0.2.1 断陷盆地斜坡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0.2.3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19-20页 |
0.2.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油气成藏地质背景 | 第24-47页 |
1.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4-31页 |
1.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4-28页 |
1.1.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28-29页 |
1.1.3 构造分区及特征 | 第29-31页 |
1.2 文安斜坡中南部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 第31-47页 |
1.2.1 霸县和马西-鄚州洼槽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充足的油源 | 第31-37页 |
1.2.2 良好的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 第37-41页 |
1.2.3 断-砂输导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输导条件 | 第41-47页 |
第二章 顺、反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 | 第47-67页 |
2.1 断裂生长机制 | 第51-53页 |
2.2 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53-61页 |
2.2.1 断裂走向 | 第53-55页 |
2.2.2 断裂密度 | 第55-58页 |
2.2.3 断裂规模 | 第58-59页 |
2.2.4 断裂组合样式 | 第59-60页 |
2.2.5 顺、反向断裂几何学特征差异 | 第60-61页 |
2.3 断裂运动学特征 | 第61-67页 |
2.3.1 断裂活动期次 | 第61-63页 |
2.3.2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其特征 | 第63-64页 |
2.3.3 断裂系统划分及其分布 | 第64-65页 |
2.3.4 顺、反向断裂运动学特征差异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油气藏类型及与顺、反向断裂关系 | 第67-75页 |
3.1 油气分布规律 | 第67-72页 |
3.1.1 油气纵向“多层系”差异聚集分布 | 第67-70页 |
3.1.2 油气平面表现为沿断裂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3.2 油藏类型及与顺、反向断裂关系 | 第72-75页 |
第四章 顺、反向断裂控藏差异性 | 第75-95页 |
4.1 顺、反向断裂控制油藏发育部位差异性 | 第75-82页 |
4.2 顺、反向断裂控制油气聚集圈闭形成时期差异性 | 第82-84页 |
4.3 顺、反向断裂垂向调整油气分布层位差异性 | 第84-86页 |
4.4 顺、反向断裂封闭油气能力差异性 | 第86-95页 |
4.4.1 顺、反向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差异性 | 第86-90页 |
4.4.2 顺、反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能力差异性 | 第90-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