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钠离子电池简介 | 第13-25页 |
1.2.1 锂/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2.2 锂/钠离子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2.3 锂/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17-25页 |
1.3 一维碳基纳米材料 | 第25-33页 |
1.3.1 一维碳基纳米材料与静电纺丝 | 第25-29页 |
1.3.2 静电纺丝制备碳基纳米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1.4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第2章 MoO_2@NC纤维的储锂/钠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2.2.1 实验原材料以及相关设备 | 第37-38页 |
2.2.2 MoO_2@NC合成过程 | 第38页 |
2.2.3 MoO_2@NC表征技术 | 第38页 |
2.2.4 电池组装与测试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2.3.1 MoO_2@NC材料形成和结构表征分析 | 第39-43页 |
2.3.2 储锂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2.3.3 储钠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CoSe@NC纤维的储锂/钠性能研究 | 第48-61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3.2.1 实验原材料 | 第49页 |
3.2.2 CoSe@NC合成过程 | 第49-50页 |
3.2.3 CoSe@NC表征技术 | 第50页 |
3.2.4 电池组装与测试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3.3.1 样品形成过程和表征分析 | 第50-56页 |
3.3.2 储锂性能研究 | 第56-59页 |
3.3.3 储钠性能研究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NC@SnO_2复合材料的储锂/钠性能研究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第62页 |
4.2.2 NC@SnO_2复合材料合成过程 | 第62-63页 |
4.2.3 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63页 |
4.2.4 电池组装与测试 | 第6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3-73页 |
4.3.1 NC@SnO_2复合材料形成和结构表征分析 | 第63-68页 |
4.3.2 NC@SnO_2复合材料储锂性能研究 | 第68-70页 |
4.3.3 NC@SnO_2复合材料储钠性能研究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NC@MoS_2复合材料的储锂/钠性能研究 | 第74-94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5.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第75页 |
5.2.2 样品合成过程 | 第75-76页 |
5.2.3 样品表征技术 | 第76页 |
5.2.4 电池组装与测试 | 第76页 |
5.2.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 第76-77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77-93页 |
5.3.1 NC@MoS_2系列材料形成和结构表征分析 | 第77-83页 |
5.3.2 NC@MoS_2系列材料储锂性能研究 | 第83-85页 |
5.3.3 NC@MoS_2系列材料储钠性能研究 | 第85-90页 |
5.3.4 含硫缺陷MoS_2的理论计算 | 第90-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