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无线通信发展概述 | 第18-20页 |
1.2 基带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第20-21页 |
1.3 基带信号处理平台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1.3.1 SDR平台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3.2 MIMO干扰消除相关背景 | 第24页 |
1.3.3 小结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4.1 算法分析 | 第25-26页 |
1.4.2 体系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1.4.3 硬件设计 | 第28-29页 |
1.5 论文组织 | 第29-30页 |
第二章 MIMO无线通信系统基带仿真模型 | 第30-60页 |
2.1 无线信道模型 | 第30-43页 |
2.1.1 理论模型 | 第31-39页 |
2.1.2 仿真模型 | 第39-42页 |
2.1.3 简化仿真模型 | 第42-43页 |
2.2 基带仿真模型 | 第43-55页 |
2.2.1 802.11简介 | 第43-44页 |
2.2.2 802.11acPHY数据包结构 | 第44-50页 |
2.2.3 发射端数据处理 | 第50-53页 |
2.2.4 接收端数据处理 | 第53-55页 |
2.3 基于WARP的室内传输实测 | 第55-58页 |
2.3.1 WARP平台简介 | 第55-57页 |
2.3.2 WARPlab非实时测试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MIMO干扰消除算法性能及其鲁棒性研究 | 第60-88页 |
3.1 干扰消除算法 | 第60-66页 |
3.1.1 线性干扰消除算法 | 第61-62页 |
3.1.2 非线性干扰消除算法 | 第62-66页 |
3.2 THP衍生算法 | 第66-74页 |
3.2.1 优化SNR的THP算法 | 第67-70页 |
3.2.2 优化MSE的THP算法 | 第70-71页 |
3.2.3 格基规约辅助THP | 第71-74页 |
3.3 干扰消除算法的性能 | 第74-81页 |
3.3.1 理想信道仿真 | 第74-77页 |
3.3.2 基于802.11ac标准的MIMOOFDM系统仿真 | 第77-81页 |
3.4 低复杂度鲁棒干扰消除算法 | 第81-86页 |
3.4.1 信道状态信息误差 | 第81-83页 |
3.4.2 鲁棒THP设计 | 第83-84页 |
3.4.3 实验结果 | 第84-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干扰消除及其预处理算法硬件实现可行性分析 | 第88-112页 |
4.1 数值精度需求 | 第88-98页 |
4.1.1 浮点数的表示 | 第89-90页 |
4.1.2 浮点运算 | 第90-95页 |
4.1.3 仿真结果 | 第95-98页 |
4.2 并行潜力分析 | 第98-104页 |
4.2.1 线性算法并行潜力 | 第99-103页 |
4.2.2 非线性算法并行潜力 | 第103-104页 |
4.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04-107页 |
4.3.1 线性算法复杂度 | 第105-106页 |
4.3.2 非线性算法复杂度 | 第106-107页 |
4.4 硬件实现代价比较 | 第107-109页 |
4.5 干扰消除算法计算特征分析 | 第109-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面向MIMO干扰消除的灵活异构多核体系结构:蓝蛸(Octopus cyanea) | 第112-142页 |
5.1 相关工作介绍 | 第112-114页 |
5.2 顶层设计思路 | 第114-116页 |
5.3 高灵活性计算核设计 | 第116-124页 |
5.3.1 拓扑结构 | 第116-118页 |
5.3.2 流水线结构 | 第118页 |
5.3.3 控制与数据接口 | 第118-120页 |
5.3.4 取指阶段 | 第120-121页 |
5.3.5 译指阶段 | 第121页 |
5.3.6 执行阶段 | 第121-124页 |
5.4 调度核设计 | 第124-131页 |
5.4.1 调度核流水线 | 第124页 |
5.4.2 计算核接口 | 第124-125页 |
5.4.3 存储接口 | 第125-127页 |
5.4.4 存储系统设计 | 第127-129页 |
5.4.5 排序单元 | 第129-130页 |
5.4.6 取指阶段 | 第130页 |
5.4.7 译指阶段 | 第130页 |
5.4.8 执行阶段 | 第130-131页 |
5.4.9 访存阶段 | 第131页 |
5.5 处理器辅助设计工具 | 第131-137页 |
5.5.1 nML语言 | 第132-137页 |
5.5.2 PDG语言 | 第137页 |
5.6 后端实现 | 第137-140页 |
5.6.1 综合结果 | 第137-139页 |
5.6.2 版图实现 | 第139-14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蓝蛸编程模型及应用映射 | 第142-168页 |
6.1 计算核指令集介绍 | 第142-148页 |
6.1.1 运算类指令 | 第142-145页 |
6.1.2 控制类指令 | 第145-146页 |
6.1.3 示例代码 | 第146-148页 |
6.2 调度核指令集介绍 | 第148-153页 |
6.2.1 数据服务类 | 第148-152页 |
6.2.2 控制类 | 第152页 |
6.2.3 基本ALU类 | 第152-153页 |
6.2.4 中断服务类 | 第153页 |
6.3 应用映射 | 第153-161页 |
6.3.1 映射策略与步骤 | 第153-155页 |
6.3.2 线性干扰消除算法映射 | 第155-158页 |
6.3.3 非线性干扰消除算法映射 | 第158-161页 |
6.4 算法映射结果 | 第161-167页 |
6.4.1 硬件资源使用率 | 第161-163页 |
6.4.2 功耗分析 | 第163-164页 |
6.4.3 与现有工作的比较 | 第164-16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68-172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68-169页 |
7.2 课题研究展望 | 第169-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86-188页 |
附录A | 第188-209页 |
A.1 计算核浮点加法的PDG实现 | 第188-189页 |
A.2 计算核控制器的PDG实现 | 第189-191页 |
A.3 边界求逆算法在控制核上的代码 | 第191-194页 |
A.4 边界求逆算法在计算核A上的代码 | 第194-198页 |
A.5 边界求逆算法在计算核B上的代码 | 第198-202页 |
A.6 边界求逆算法在计算核C上的代码 | 第202-206页 |
A.7 边界求逆算法在计算核D上的代码 | 第206-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