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贮氢材料的研究发展 | 第14-17页 |
1.3 镁基贮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镁基贮氢材料的结构 | 第17页 |
1.3.2 镁基贮氢材料特征 | 第17-21页 |
1.4 镁基贮氢材料改性研究 | 第21-29页 |
1.4.1 合金化对镁基贮氢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2 纳米化对镁基贮氢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22-27页 |
1.4.3 催化作用对镁基贮氢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27-29页 |
1.5 课题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1.5.1 课题的选题依据 | 第29-3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33-41页 |
2.1 实验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34-36页 |
2.2.1 铸态合金样品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2 球磨样品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3 含添加剂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2.3 合金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2.3.1 吸放氢性能测试测试仪器 | 第36-37页 |
2.3.2 吸放氢曲线及动力学测试 | 第37页 |
2.3.3 PCT曲线及热力学测试 | 第37-38页 |
2.3.4 合金的程序控温放氢特性 | 第38页 |
2.4 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 | 第38-41页 |
2.4.1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 | 第38页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8页 |
2.4.3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38-39页 |
2.4.4 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及能谱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RE_5Mg_(41)(RE=Pr、Nd、Sm)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贮氢性能研究 | 第41-63页 |
3.1 RE_5Mg_(41)(RE=Pr、Nd、Sm)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 第41-43页 |
3.1.1 RE_5Mg_(41)合金的相组成 | 第41-42页 |
3.1.2 RE_5Mg_(41)合金的微观结构 | 第42-43页 |
3.2 RE_5Mg_(41)(RE=Pr、Nd、Sm)合金的吸放氢性能 | 第43-56页 |
3.2.1 RE_5Mg_(41)合金的吸放氢循环特性 | 第43-45页 |
3.2.2 RE_5Mg_(41)合金的吸放氢反应机理 | 第45-46页 |
3.2.3 RE_5Mg_(41)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 | 第46-52页 |
3.2.4 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 | 第52-56页 |
3.3 Sm_5Mg_(41)优异吸放氢性能的机理分析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贮氢性能研究 | 第63-83页 |
4.1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 第63-66页 |
4.1.1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XRD分析 | 第63-64页 |
4.1.2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HRTEM分析 | 第64-66页 |
4.2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吸放氢循环特性 | 第66-68页 |
4.3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 第68-70页 |
4.4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70-75页 |
4.5 球磨Sm_5Mg_(41)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75-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CoS_2催化Sm_5Mg_(41)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贮氢性能研究 | 第83-96页 |
5.1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x=0、5、10)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 第84-87页 |
5.1.1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合金的XRD分析 | 第84-85页 |
5.1.2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合金的TEM分析 | 第85-87页 |
5.2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x=0,5,10)合金的吸放氢循环特性 | 第87-89页 |
5.3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x=0、5、10)合金的程序控温放氢特性(TPD) | 第89-90页 |
5.4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x=0、5、10)合金的吸氢动力学 | 第90-91页 |
5.5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x=0、5、10)合金的放氢动力学 | 第91-93页 |
5.6 球磨Sm_5Mg_(41)+x wt.% CoS_2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 | 第93-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MoS_2催化Sm_5Mg_(41)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贮氢性能研究 | 第96-110页 |
6.1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x=0、5、10)合金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 第98-101页 |
6.1.1 球磨Sm_5Mg_(41)+xwt.% MoS_2合金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 第98-99页 |
6.1.2 球磨Sm_5Mg_(41)+xwt.% MoS_2合金的TEM分析 | 第99-101页 |
6.2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x=0、5、10)合金的吸放氢循环特性 | 第101-103页 |
6.3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x=0、5、10)合金的程序控温放氢特性(TPD) | 第103-104页 |
6.4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x=0、5、10)合金的吸氢动力学 | 第104-105页 |
6.5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x=0、5、10)合金的放氢动力学 | 第105-107页 |
6.6 球磨Sm_5Mg_(41)+x wt.% MoS_2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 | 第107-10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贮氢性能研究 | 第110-122页 |
7.1 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 第110-114页 |
7.1.1 Sm_5Mg_(41)+x wt.%NG(x=2、4、8、12)合金的XRD分析 | 第110-111页 |
7.1.2 球磨Sm_5Mg_(41)+x wt.%NG合金的HRTEM分析 | 第111-114页 |
7.2 球磨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吸放氢循环特性 | 第114-115页 |
7.3 球磨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吸氢动力学 | 第115-116页 |
7.4 球磨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放氢动力学 | 第116-118页 |
7.5 球磨Sm_5Mg_(41)+x wt.%NG复合材料的吸放氢热力学 | 第118-12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八章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22-126页 |
8.1 本文结论 | 第122-124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24页 |
8.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