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3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3 方法 | 第13-14页 |
1.4 评估指标 | 第14-16页 |
1.4.1 评估量表 | 第14-15页 |
1.4.2 疗效标准 | 第15页 |
1.4.3 生化检验 | 第15页 |
1.4.4 血药浓度检验 | 第15-16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1.6 结果 | 第16-25页 |
1.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16-17页 |
1.6.2 利培酮组与帕利哌酮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SAPS、SANS、CGI评分比较 | 第17-19页 |
1.6.3 利培酮组与帕利哌酮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第19页 |
1.6.4 利培酮组与帕利哌酮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量表比较 | 第19-20页 |
1.6.5 利培酮组与帕利哌酮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 第20-24页 |
1.6.6 帕利哌酮组患者的血药浓度检验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1.7 讨论 | 第25-28页 |
1.8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2章 综述 精神分裂症及新型抗精神病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33-52页 |
2.1 精神分裂症 | 第33-38页 |
2.1.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 第33页 |
2.1.2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 | 第33-35页 |
2.1.3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 第35-37页 |
2.1.4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 第37-38页 |
2.2 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 第38-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