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 抑郁、焦虑流行现状 | 第16-17页 |
1.2 抑郁、焦虑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1 研究现场 | 第19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1.1 定量调查 | 第20-21页 |
3.1.2 定性访谈 | 第21-23页 |
3.2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3.3 调查工具 | 第21-23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5 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5.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23-24页 |
5.2 现场调查阶段 | 第24页 |
5.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 第24页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7 伦理学 | 第25-26页 |
8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43页 |
1 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27-28页 |
1.2 性取向 | 第28页 |
1.3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 第28-29页 |
2 性行为特征 | 第29-32页 |
2.1 性伴情况 | 第29页 |
2.2 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情况 | 第29-31页 |
2.3 与不同性伴类型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 | 第31-32页 |
4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第32页 |
5 艾滋病咨询检测及干预服务情况 | 第32页 |
6 社会支持 | 第32-33页 |
7 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7.1 抑郁检测率 | 第33页 |
7.2 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7.2.1 抑郁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7.2.1.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与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7.2.1.2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与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34页 |
7.2.1.3 高危行为与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7.2.1.4 社会支持得分情况与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35页 |
7.2.2 抑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8 焦虑检出率和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8.1 焦虑检测率 | 第37页 |
8.2 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8.2.1 MSM焦虑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8.2.1.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与焦虑单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8.2.1.2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与焦虑单因素分析 | 第38页 |
8.2.1.3 高危行为与焦虑单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8.2.1.4 社会支持得分情况与焦虑单因素分析 | 第39页 |
8.2.2 焦虑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9 抑郁、焦虑访谈结果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9页 |
1 人口学特征 | 第43页 |
2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 第43-44页 |
3 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 | 第44页 |
4 艾滋病咨询检测及干预服务 | 第44-45页 |
6 社会支持 | 第45页 |
7 抑郁、焦虑检出情况 | 第45页 |
8 抑郁、焦虑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8.1 人口学特征对抑郁、焦虑的影响 | 第46页 |
8.2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对抑郁、焦虑的影响 | 第46-47页 |
8.3 高危行为对抑郁、焦虑的影响 | 第47页 |
8.4 社会支持对抑郁、焦虑的影响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研究创新性 | 第51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附录 | 第61-70页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第61-62页 |
附录2 一般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3 Zung抑郁自评量表 | 第65-66页 |
附录4 Zung焦虑自评量表 | 第66-67页 |
附录5 社会支持评分量表 | 第67-69页 |
附录6 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综述 | 第7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